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康红普*博士“矿工”

2002/11/10 21:30:57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员

    

    解说:我国目前有煤矿工人700多万,近年来,触目惊心的煤矿事故,威胁着600多万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除了瓦斯爆炸,煤矿巷道塌方冒顶事故已成为第二大事故。传统的棚式支护是这种冒顶事故的最大隐患,然而在山西潞安煤矿,从1999年推广一种巷道支护新技术,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巷道冒顶事故,这种新技术就是康红普主持研制的煤矿航道锚杆支护技术。

    

    康红普(以下简称康):我们这个锚杆支护的作用,我们形象的比喻——串糖葫芦,这个串糖葫芦大家很清楚,对于一个糖葫芦来说是单独的,如果中间不用棍串的话,这个不是一个整体、是零散的,我们井下这个岩石也是一块一块的,如果不用锚杆支护的话,就一块一块的,

    很容易冒落;用锚杆的话,就把它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那么这样就能够提高它的稳定性。

    这种方式,从支护原理、对围岩的加固作用,比以前棚式支护要好得多。以前的棚式支护是被动的支护,这种是主动的支护,这样的话就是说,它能发挥本身岩石的承载能力,这样的话就安全可靠了。

    

    解说:今年37岁的康红普在攻读研究生时就开始从事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1991年,博士毕业后,康红普承担起国家“八五”攻关的重要课题,由于煤矿科研自身的特殊性,他每年有200多天在几百米的井下工作。就在刚刚工作不久,康红普亲眼目睹了一次煤矿巷道冒顶事故,让他终生难忘。

    

    康:当时正好有几个工人在作业,当场就砸死三个人,有一个矿工比较年轻,刚刚结婚不久,

    才20多岁,然后他一出现事故马上打电话找他妻子过来,他妻子一见那个情况基本上就是晕过去了,然后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个情景确实忘不掉。

    

    记者:这次冒顶对你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什么样影响呢?

    

    康:我心里面感觉到,煤矿工人真的需要这些新的技术,如果说你像我们的技术,如果能早点用在矿(井)里面,这种悲剧就完全可以避免。

    

    记者:是不是这次亲眼目睹了这个冒顶以后,可以说是你找到了一种切身的这种责任感?

    

    康:是,通过这次冒顶,我觉得我们确实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去为煤矿工人解决这些问题。

    你像煤矿工人一年300多天,都在井下开采煤矿,还承受着这种危险,只有通过科学技术

    才能改造矿井,提高他的安全程度、提高效益,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搞煤炭的、搞煤炭科研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解说:1996年,康红普获得了一个机会,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修,在那里,康红普查阅了大量与锚杆支护有关的资料,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支护技术和工艺。一年后,他带回了国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测试仪器,结合他们原来的研究成果,很快使中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记者: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讲,其实最难的不一定是技术本身,而更重要是怎么让人们去接受它,是这样的吗?

    

    康:在搞实验的时候工人也是不敢下去啊,原来用棚式支护,能看得着、摸得见,我们这个好象没有支撑,那么就先搞实验,搞实验的话,我们技术人员必须站在最前面。每一次你都站在最前面,就站在这种支护的下面,告诉他没危险,实在不行就把这个新技术先弄上,然后下面再加上那个棚子,双层支护,然后我们这种新支护支上以后,然后再把这个棚子拿掉。

    我告诉你说,这个拿掉以后没问题。

    

    记者:当你走进矿井和那些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工人在一起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巨大的反差?

    

    康:我初到煤矿的时候有这种感觉,矿里面的工作的话,你必须通过矿工他的手完成咱们的项目,不可能说技术人员亲自下去去施工去,这不现实的。这个工作有些时候我们觉得不如搞技术研究,这块更得心应手,但是这个工作比较难做,否则的话,你研究出来的成果推广不了。

    

    记者:通常你是采取什么办法来和这些普通的工人接近了?

    

    康:我专门和他们聊天,问他们孩子多大了、家庭什么个情况、有什么想法,一次不行两次,

    两次不行三次,慢慢地就比较熟了,再一个我们井下干活的时候也是一块吃饭。

    

    记者:井下的班中餐都吃什么东西呢?

    

    康:有的时候就是一个饼子带一个鸡蛋,条件好点的话就带一碗大米,上面弄点菜,拿一个饭盒拿下去了,大家就一块吃。井下那个吃饭非常简单,五分钟就吃完了,通过一段时间慢慢地就(关系融洽了),他们觉得我就是一个矿工,并不是说从北京来的一个什么博士了什么的。

    

    同期声:你问我康博士吧?我们都感觉他不像个博士,非常像我们队里面的技术员一样,康博士刚开始来的时候,我们想着他下井光是看看就可以了,可是没想到他跟我们在井下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康博士给我们带来这套新技术刚开始我们总觉得有些不放心、不安全,通过康博士带领我们现场操作、检测、实验,改变了我们的想法。

    

    解说:康红普说搞煤矿工作既艰苦又充满危险,1999年,康红普在井下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多亏一位老人猛拉了他一把,才没有被一块七八百斤重的石头砸倒。从那时起,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而他山西矿业学院采矿系的同学,已经有2/3的人改了行。

    

    记者:会不会比方说,听到您的同学说,有人会跟您讲,您觉得您这种选择,不一定是最理想的?

    

    康:也有一些看法。

    

    记者:听到这些看法的时候您会怎么想呢?

    

    康:从大学开始一直是念了十年的书,然后到现在,我到煤科院已经是11年了,总共20多年的时间了,我一直搞这个专业。我觉得这样做一件工作、干一个技术,就一定要把它干好,

    不要半途而废。

    

    记者:这17年您一直就没有动摇过吗?

    

    康:我们有些同学现在就是说,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了,从工资了从各个方面,我是和人家没法比。虽然你像我20多个小时在井下待着,但是看到这个实验项目成功了,确实是对我最大的回报。通过我们的技术、通过我们的研究、改善煤矿里面的工作环境,提高他的安全程度,让这个技术成果更能服务于矿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