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矿业生活 -> 一线传真

永煤集团改革发展探秘

2005/5/20 8:38:01       
编者按:

  2000年,河南永煤集团的煤炭产量只有不到300万吨;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78万吨。不仅是煤炭产量的提高,在安全生产、职工收入、资产质量、改革改制、对外扩张等方面,永煤集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种提升是全方位的。是什么促成了永煤集团的这种提升?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了几篇稿件,希望能对读者了解永煤集团的发展之路有所帮助。

  改采煤方法,更改思想

  产量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基础,规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永煤集团也不例外。但是他们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却是令人惊奇,引人关注:在安全生产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该集团煤炭增产幅度连续4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2001年突破400万吨,2002年突破500万吨,2003年达到756万吨,2004年实现978万吨。

  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工艺的变革。永煤集团是国家"八五"、"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于1989年开工建设,1997年首座矿井正式投产。那时采煤工艺的设计,是基于"矿区地质结构简单、煤层赋存条件良好"的勘察结果,按照现代化矿区总体规划的,全部采用从国外引进的大型综采设备。比如采煤工艺,一座年产二三百万吨的矿井只设计了一两个综采面,设备全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大型综采设备。

  然而,天不遂人愿。投产后,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复杂,该集团先进设备的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局面,一流的设备产出着三流效益。

  2000年7月,以陈雪枫为董事长、总经理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陈雪枫提出了"宜综则综、宜炮则炮"的采煤工艺改革思路。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对进口的大型综采设备进行优化配套,把"大综采"改造为适合永煤集团实际的"小综采"。这种小型综采设备轻便灵活、安撤方便,投资只有1800万元,仅为大型综采设备的五分之一,而年产量却能达到100万吨,是大型综采设备生产效率的2倍。这样,该集团的煤炭产量一下子从2000年的280万吨提高到2001年的402万吨,到2004年已达到年产近千万吨。在采煤工艺变革的背后,人们头脑中等、靠、要的思想,盲目贪大求洋的教条主义也得到了改变。

  变计量标准,更变理念

  在永煤集团,如果你问一个矿长他们矿的煤炭产量,通常他会"断一下电"--稍微思考一下--才告诉你。这并非矿长有别的考虑,而是他要换算一下,因为在这里,通行的是"标煤"的概念。

  什么是"标煤"?这是永煤集团独有的一个计量标准。很多煤炭企业都是以产量论英雄,但陈雪枫意识到,单靠产量,不求质量,就很难有效益。于是,永煤集团推行了旨在调动各矿提高煤质的新理念,改传统原煤吨计量标准为标准煤吨计量。以标准煤吨为计量单位,按23兆焦/千克发热量为标准煤临界点,高于或低于23兆焦/千克以高于1或低于1的系数进行折算。矿井生产的原煤发热量如果低于20.9兆焦/千克,不仅不算产量,还要进行处罚;洗煤厂生产的末原煤发热量如果低于23兆焦/千克,由销售处代表公司以每吨20元实行惩罚性收购。这样,永煤集团有效地把煤炭的"量"和"质"统一了起来。他们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方法措施,并把发热量和块煤率的高低直接与职工的工资奖金挂钩,块煤吨工资可达50元,末煤却可能只有8角钱。这样,集团综合块煤率由原来的4%至5%提高到了现在的18%,最高时甚至突破了20%,企业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建两个市场,更建机制

  永煤集团实行的是高度的集中管理,他们以定额、计量和价格体系为基础,自上而下建立起了产品、物资、资金、劳务、技术服务等要素市场,形成按价值规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财务管理通过在集团内部建立内部银行,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集团是投资和决策中心,各基层单位是利润和成本控制中心。技术管理通过在全集团开展技术经济档案管理,把采掘工作面各项技术数据、设备配备、劳动定额、工资定额、投入产出比等基础数据全部记录在案,单项工程结束后进行经济效益论证,以指导同类型工程技术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供应管理通过物资统一采购,设备统一调度,提高利用率,减少库存,节约了大量的资金。集团下属的各个矿厂,都只是集团的生产车间。这样就明确了矿厂长的责任,使他们集中了精力,一心一意按集团要求的品种、质量规格生产。

  永煤集团建立了内部市场机制,"让每个人都和市场接轨"。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永煤集团由原来简单的"市场-永煤集团"这一层收购体系,演变成了"市场-销售处-选煤厂-煤矿-区队-班组-个人"六级收购体系,集团形成了内、外两个市场。

  永煤集团在职工中树立了"要想多收入,就得高产出、低投入"的思想观念。在这一思想观念的作用下,降低消耗成为了人们的自觉行为,过去屡禁不止的跑、冒、滴、漏现象迎刃而解。

  永煤集团规定,每一项技术成果产生效益后,发明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既使职工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集团城郊矿职工侯俊峰因为对矿车下的清煤器进行了改造,为矿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被集团一次性奖励5万元;陈四楼选煤厂直接把职工的小改小革以职工的名字命名。据了解,仅城郊选煤厂每年就收购职工发明的大大小小的技术成果130多项;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项目一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