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矿业生活 -> 一线传真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20年发展壮大纪实

2005/1/5 19:00:14       



本报记者 唐先武 
    大屏幕在不断地变换图表、数字,挥洒在李小鹏手中的指示笔亦在不停地闪亮。12月1日,面对多家前来采访的中央媒体记者,华能集团公司的这位总经理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们华能建立的电厂生产实时监管系统,实现了对电厂机组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实时监管,这在国内同行业中还是第一家。”而他掷地有声的话语:“华能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一定能够搞好!”更让人振奋不已。
  技术创新,华能有着高效的驱动力

  经过20年的发展,华能从小到大,装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截止到今年9月底,华能拥有全资控股电厂53家,可控装机容量3167万千瓦,发电量1419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合并利润54亿元;资产总额为1545亿元。同时,这几项指标在国内发电企业集团中均名列第一。在上一年统计的全国企业500强中,华能的销售收入、资产、利润分列第36、20和12位。

  第一个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及技术;

  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

  第一个建设国产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燃煤机组;

  华能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一直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华能设立了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成立了由电力系统专家和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控股西安热工研究院作为华能的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华能一贯注重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先进发电技术。华能上海石洞口二厂最早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华能珞璜电厂第一家配套引进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和环保技术;华能北京、天津杨柳青热电厂最早引进国外先进的液态排渣、飞灰复燃等技术;今年11月23日投产的华能沁北电厂一号机组是首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华能玉环电厂项目将率先在国内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的国产超临界机组。

  领先的技术带来了先进的指标。2002年,华能石洞口二厂供电煤耗310.9克/千瓦时,创国内同类型燃煤电站煤耗新记录。2003年,华能电力企业平均供电煤耗339.4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供电煤耗381克/千瓦时低41.6克/千瓦时,按2003年华能集团全年发电量1744亿千瓦时计算,相当于全年少烧煤1000多万吨;仅此一项,相当于节约成本20亿元左右,而资源效益不可估量!

  体制创新,华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个利用外资办电、联合地方、集资办电;

  第一个采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电力开发模式;

  第一个在国有电力企业中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并大规模开展资本动作;

  多年来,华能体制不断创新,形成了以电力产业为核心,以能源和金融产业为支撑,综合发展的产业架构。电力产业是华能的核心产业,能源和金融产业是电力核心产业的支撑,并且围绕电力产业而发展。

  华能最早形成了以资产为纽带、以母子公司结构为主、总分公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母子公司结构方面,华能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从集团公司—产业公司—电厂企业的管理体制。集团公司是华能的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和资本运营中心,包括华能国际、资本服务公司和能源交通公司在内的产业公司是华能的利润中心,各个电厂和企业是华能的成本中心。通过资本纽带关系,国有资本的控制力逐级放大、增强,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在母子公司方面,华能设在各地的分公司,成为华能在当地的信息收集、市场分析、营销管理的中心。

  华能形成了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的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和华能国际分别负责华能水电和火电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资本服务公司承担华能系统资金的融通、结算和信贷职能;能源交通公司承担华能煤炭供应和运输保证的职能;新能源公司承担华能清洁能源的开发工作。

  华能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集团母公司的决策能力不断增强,控制力不断提高。华能国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了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华能国际于2000年被原国家电力公司命名为第一个“中国一流电力公司”。

  华能大连电厂是原电力工业部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国家一流火力发电厂”,三号机组连续安全运行633天,创造了国际上火电机组单机连续运行的最高纪录。华能建立安全生产、经营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三项责任制,年年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华能系统内已有16个电厂被原国家电力公司授予“国家一流火力发电厂”称号。

  扩展市场,华能有着敏捷的开拓力

  华能人创造奇迹!

  2003年12月,华能以2.27亿美元成功竞标收购了持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大现代化发电厂权益的澳兹洁公司50%%的股权,一举在澳大利亚拥有了46.6万千瓦的权益装机容量,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发达国家拥有和运营大型电站,标志着我国电力企业已跻身国际优秀电力公司之列。

  华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解决全国性的严重缺电局面,决定以煤代油资金为基础,利用外资,引进设备,加快电力建设,批准成立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简称开发公司),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多家以华能命名的专业性公司。1988年8月,在国务院煤代油办公室归口管理的9个公司以及原水电部归口管理的4个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在最初的8年间,华能利用国内外资金,采购国内外设备,高速度、高质量、低造价地建成了一批火力发电厂。在此期间华能共完成投资307亿元,占同期全国电力建设投资的13%;利用外资88亿元,占同期全国电力工业利用外资的40%;投产装机容量1124万千瓦,占同期全国新增机组容量的11%。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华能成为境外上市企业的试点。5年间,华能集团和开发公司分别选择一部分优良电力资产,联合国内其他投资者,分别发起设立了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华能国际还在全球发行了可转换债券,又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这个阶段,华能在国际资本市场共筹集资金13.3亿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华能电力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在此期间华能利用外资约185亿元,占同期全国电力工业利用外资的19%。

  华能好样的!他们还有更大更远的目标: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实现可控发电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进入世界企业500强;到2020年实现可控发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成为国际优秀的发电企业集团。我们期盼着华能的一个又一个捷报!

  短评:创新成就了华能

  在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历程上,华能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正是在这些“第一”的基础上,华能不断改革创新,做强做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天,我们到底要向华能学什么?我认为,主要就是学习华能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华能,创业伊始就以创新为其内涵和生命力,着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是改革孕育了华能,那么,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则为华能带来了高效的驱动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句话:创新成就了华能;而华能的不断探索、创新,也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为本。华能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应该搞好,国有企业可以搞好,国有企业必须搞好。我们期待着华能再创奇迹!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