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市场机制也进行了自动修正,作为重点调控对象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其过快上涨的局面基本扭转,总体生产资料价格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价格涨幅逐月滑落。据统计,1-8月全国累计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84%,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月度同比涨幅已由1月份的7.5%回落到8月份的2.87%。
1-8月生产资料价格情况(%)
指标比较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各月环比 |
-0.1 |
0.73 |
1.68 |
0.84 |
-1.0 |
-1.45 |
-0.42 |
0.58 |
各月同比 |
7.5 |
5.1 |
5.66 |
5.67 |
6.2 |
4.88 |
3.43 |
2.87 |
累计同比 |
7.5 |
6.2 |
6.05 |
5.84 |
5.83 |
5.58 |
5.22 |
4.84 |
二是半数月份价值环比负增长。从前8个月的环比情况来看,有4个月的价格水平为负增长,尤其是5-7月,生产资料环比价格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8月份环比指数虽然有所上升,但也是今年以来的最低涨幅。
三是重要产品跌多升少。今年以来,商务部重点检测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水平,呈现全面回落,跌多升少态势。其中,8月份全国钢材价格同比下跌了1.2%,水泥下降8.34%,机电产品价格下降4.7%,汽车价格下降7%。煤炭价格虽然同比仍上涨8.2%,但比年初也下降1.61%。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中,只有石油及关联产品和铜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并且涨幅较大。8月份,全国石油及制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1.34%,有色金属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0.45%,其中柴油价格涨幅达到23.3%,铜价格上涨25.8%。
从今年四季度生产资料价格水平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消费淡季的到来,新增产能的释放,出口贸易的受阻,货币汇率的变化,国际市场行情的走低,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水平,还有可能继续回落。特别是今年价格涨幅较大的国际市场石油、铜等产品投机溢价明显,相继进入了高风险价位,随时都有可能高台跳水。综合上述几方面因素分析,预期全年生产资料价格累计同比涨幅不超过5%,比2004年涨幅至少回落8个百分点。
二、生产资料价格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国内产能的阶段性过剩
分析今年生产资料价格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偏紧的供求关系趋向宽松,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1-7月,我国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约为7.74万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1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到7月份,供需差率已由一季度的负0.61转变为正的1.68。8、9月份供大于求的形势进一步发展。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产品过剩状况较为严重。如2005年中国钢材产量将达到3.6亿吨。再加上2600万吨的进口量,全年钢材新增资源量不会少于3.8亿吨。到2006年就将增加到4亿吨以上。2006年汽车产能将增加到700万辆。这是一两年内国内市场无论如何都难以消化的。此外,美元汇率走强和人民币相应升值也是生产资料价格回落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能力的集中释放、经济增速减缓、贸易摩擦的加剧,买涨不买落的市场心里的影响,预计2006年生产资料供大于求的形势更为严峻,价格压力更为沉重。
三、生产资料价格形势的重大变化,要求国家适度调整宏观政策
从总体来看,2006年中国生产资料价格趋向回落。如果今后生产资料价格水平走低,在下游加工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将会从总体物价水平的下降打开通道。因此,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局面。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据此对下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和政策着力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应再出台新的紧缩措施。2005年国内外经济均已出现减速迹象,上一轮投资热潮形成的供给紧张压力明显减缓。估计前期出台的调控政策效应在2006年还会继续显现,并且人们对今后新的紧缩措施出台的预期很大。为了避免市场效应、政策效应和心理效应叠加。出现需求过冷,价格过低、超出调控目标的局面,2006年不要出台新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如金融机构加息、进一步征收或提高部分物资产品的出口关税等。
2、应努力扩大内需。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需求结构中,严重依赖欧美出口市场,内需相对不足。不但难以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很容易受到外来冲击的影响。为此,必须更多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替补逐步减弱的投资和出口需求,创造并依靠自身的经济增长动力。扩大内需,除了继续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普遍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大大提高国内市场的购买力。首先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线。要增加中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业中的工资含量,尤其是要适当增加出口产品中的工资含量。
3、应提高出口成本和价格。应该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偏低,除职工工资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外,还由于几乎所有的其他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水源、能源、运输、资金、环境保护、外资企业的税收的价格在中国都被低估的。因此,就需要提高上述生产要素价格,增加出口成本和价格,从另一方面减轻或者完全卸掉人民币升值压力。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