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耗煤行业 -> 建材行业 -> 建材耗煤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趋势与政策取向

2005/12/27 11:51:28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并呈现出增速平稳、结构改善、约束减缓和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减缓良好态势;但同时存在粗放型特征突出、政府主导的经济增进型投资过大、政府宏观调控主体和投资者主体界定不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2006年,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增长约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左右。为保持投资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改善投资运行环境,促进社会福利总水平的提高,建议下一步投资政策主要着力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界定和健全政府投资与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社会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等方面。

一、投资高增长中突现四大改善

(一)增速平稳。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上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比上年同期仅低1.6个百分点。但与上年“前高后低”不同的是,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9月比增长最慢的2月份仅高出3.1个百分点;经测算,前9个月投资增速方差仅为8.88,远小于上年同期的571.9。增速较快而且平稳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表明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政策效应正在显现。

(二)结构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485亿元,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20528亿元,增长35.5%,比去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三)能源约束减缓。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以煤炭需求为例,由于需求回落和净出口减少,煤炭紧张状况总体呈缓解态势,库存水平明显上升,从3月份开始回升,8月末达到1.33亿吨,比年初增长28.5%。

(四)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投资消费严重失衡是一直影响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但从去年以来,由于企业效益好转、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往年,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以今年为例,1-9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0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提高了约2.4个百分点。尽管不能准确测算消费率的最终变化,但通过分析,预计今年消费率和投资率之差会有所缩小,二者之间的非均衡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表1 2001年以来中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情况 单位:%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预测)

投资率

38 .0

39.2

42.4

44.2

43.3

消费率

59.8

58.2

55.4

53.0

54.2

二、当前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增长方式上:能源消耗强度持续增大,投资效果系数下降,粗放型特征进一步强化。尽管早在1996年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遗憾的是,近年来GDP高增长并没有促进粗放型增长格局改善,甚至还有所恶化: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据测算,2001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4万吨(按2000年每亿元GDP不变价计算),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但从2002年开始,单位GDP能耗持续上升,2003年创造每亿元GDP需要消耗1.5万吨标准煤,2004年为1.6万吨标准煤;二是投资效果系数下降。据测算, 2005年我国1元投资仅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85元,比2003年下降了0.07个百分点,比1981年更是下降近0.10元,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表2 1995-2005中国投资效果系数比较

 

GDP增量(a)

固定资产投资(b)

投资效果系数(a/b)

1995-2000

44398

159113

0.279

2001

6529

37214

0.175

2002

6465

43499

0.149

2003

14296

55567

0.257

2004

19821

70073

0.283

2005

16221

87801

0.185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5)》有关数据测算;GDP增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均为现价;05年数据为预测数。

(二)政府投资方面:经济增进型项目比重过大,社会发展型项目不足。政府既可以投资到提供国防、警察、教育、卫生、就业等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所谓“公共物品”上,也可以投资到基础设施、国家垄断行业、环境保护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上。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经济增进型项目上的投入增加,必然会减少在社会发展型项目上的投入。从近两年财政投向来看,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石油、运输)等经济增进型项目的投资大幅增加,而对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如教育、公共卫生等投资增加却明显不足。

(三)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政府投资调控者与投资者主体双重角色的错位突出。从宏观调控角度看,中央政府主要制定投资宏观调控的政策,由地方政府具体执行;从投资主体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都是重要的市场投资主体。在逻辑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集于一身就存在悖论:一方面,作为监管者的政府要适时出台政策调控投资活动,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又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具体投资活动中来,其行为目标又是GDP(或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可以说,这两年投资高增长“压”不下来的主要根源在于这种双重角色关系模糊和定位不清,从而使得相当部分政策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2006年投资增长环境与趋势预测

(一)有利因素:

一是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大局,为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十一五”的开局年,明年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整个“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明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政策,既加强对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市场供过于求产业的调控,又要保护地方和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高位调整期。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期,一般来讲,经济增长的短周期(基钦周期)为3-5年,虽然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期的峰顶已经越过,但现在还未出现也不大可能出现快速回落,经济处在峰顶之后的高位调整期。

三是各地换届效应促进政府主导性投资增加。明年是十七大召开的前一年,也是各地的换届年。根据历史经验,每到换届年,由于各地新任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在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惟GDP是论之标准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多出政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大投资。因此,政府换届效应(政治周期)将对明年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资金充裕、利率走低,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企业货币市场来看,(1)由于今年经济高增长并未导致物价同时跟进(截止9月CPI上涨0.9%,低于上年同期4.3个百分点),从而使明年加息预期大大减弱;(2)同业拆借市场上,银行间市场利率比上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3)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为8.4万亿元人民币,高于上年同期2.7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方面均说明市场资金供给充裕,因而利率将走低,也有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意愿。

(二)不利因素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大涨两年的基础上继续狂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纽约市场西德克萨斯(WTI)原油期货价格由年初的每桶42美元起步,至6月底两次突破60美元大关,8月份一度突破70美元。截至目前,纽约市场原油平均期价已高达54美元,均价比上年同期大增四成,目前历史高位比年初飙升约六成。我国经济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速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利润,从而削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二是企业效益水平下降。2005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保持了较快增长(前9个月20.1%),但与上年相比利润增长的实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这种较快增长是在今年连续创新高的油价为石油行业创造的巨额利润和去年较低基数的基础上带来的;另一方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增,前9个月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近46个百分点(在工业39类大行业中,利润集中在石油开采、钢铁、煤炭、化工、纺织业等五大行业,其他34个大类行业利润基本处于零增长状态),亏损额增幅创1995年同期以来最高水平。企业效益水平下降影响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从而使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比重下降。由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预计2006年我国企业效益水平将继续下滑,这将减弱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明显放慢趋势。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月度增速出现回落,月度增速从3月27%逐步回落至9月份22.2%,房地产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22.3%下降为21%左右。如果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有大的调整,再加上房地产投机因素的减弱,预计明年房地产消费和投资将出现中期调整趋势,房地产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三分之一,将对拉动整个投资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四是基数较高。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投资增长高达26.1%,预计全年增长25.3%,而且在建规模也相当大。

(三)趋势预测

如果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2006年投资将保持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预计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0%,比2005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低于上年同期5个百分点;在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加的同时,由于政策稳定、基数较低、内在冲动大等原因,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增速既不会大升也不会骤降,预计增长20.5%,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表3 2005-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测情况 (单位:亿元,%)

      

2005年(1-9)实际

2005年预测

2006年预测

绝对额

增速

绝对额

增速

绝对额

增速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7061

26.1

87801.0

25.3

105361

20.0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48741

27.7

74448.0

27.0

90826

22.0

房地产投资

10378

22.2

15961

21.5

19233

20.5

东部地区

26965

25.6

49900

24.0

59381

19.0

中部地区

10536

34.2

20268

32.0

25031

23.5

西部地区

10475

29.5

17595

28.0

21466

22.0

注:实际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2005年各期。

四、政策建议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投资工作,把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94年国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思路,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摆脱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老路。投资模式粗放、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使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供求矛盾雪上加霜,为此,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落到投资的一切领域和环节。必须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2.加快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界定与理顺政府作为投资调控者和投资者关系,严格限制政府对社会投资的直接干预。一是及时出台界定政府投资领域的细则。建议下一步加快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可投资行业目录》,把政府投资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物品(包括部分准公共物品)的范围;二是借鉴国外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成功经验,使越来越多的公共物品私人化、社会化,进而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3.继续加大新增财政收入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多年来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名,增加GDP和政绩为实的经济促进型项目,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尤其是农村医疗)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分向少数人和少数地区集中,加剧社会不公平程度;各地GDP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但对促进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民工荒”与“高失业”并存即是例证),不一而足。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人员培训、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进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顺利实现。

4.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