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含水层特征
全新统冲积砾石含水层:
本层广泛分布于三川河河谷中,砾石多为滚圆状,透水性强,含较丰富的潜水。水位多在10m以内,年变化幅度不大,为0.33~0.92m;7~10月最高,1~3月最低。离石县城和马茂村有该层泉水涌出,流量分别为35 l/s及20 l/s,水质属重碳酸盐——氯化物型,为微硬的淡水。
上新统砾岩含水岩组:
上新统的底砾岩,常为半胶结状,渗透性好,多位于沟谷侵蚀基准面以上,当埋藏较深时,由于有红土覆盖,而含承压水。地表有不少小泉出露,水量多在0.2 ~0.4 l/s间,遇该层涌水的钻孔有2、92、34号,涌水量0.26~1.8l/s。
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岩组:
本组厚砂岩较多,且位于浅部,易于接受补给,故含水性较山西组稍强,出露的下降泉较多,流量多为0.1~0.5 l/s,最大为1.1 l/s。有10%的钻孔发现本组涌水。试验结果:单位涌水量(q) 0.0025~0.06 l/s·m,渗透系数(K) 0.0032~0.22m/d,水位标高882.36~1069.35m。水质属重碳酸盐——硫酸盐型,为软的淡水。
山西组砂岩含水组:
本组砂岩厚度不大,且不稳定,含水微少。4次抽水试验就有两次是水位下降到几十米后不再出水,其余两次单位涌水量(q)0.00012~0.0022 l/s·m,渗透系数(K)0.0012~0.012m/d,水位标高881.23~1025.42m。水质属重碳酸盐——氯化物型,为硬的淡水。
太原组灰岩含水组:
本组由三层石灰岩组成。其平均厚度为L5 3.11m ,L2 7.73m ,L1 8.74m 。其间距多在10m内,中间主要隔以泥岩,或有少量砂岩。遇K2 和 L1 时消耗量及水位明显变化的钻孔约占29%,遇L5 有显著变化的约占4%,这些孔多位于浅部。本含水组以K2 和 L1为主。含水性因地而异,相差悬殊,浅部裂隙发育,含水性强,深部则截然相反。例如:位于浅部的37、39号孔K2 和 L1涌水,q 1.073l/s ;而位于深部的51、78号孔单位涌水量(q)均为0.0009l/s 左右,35号孔则无水。本组抽水试验结果:水位标高874.93~961.67m ,浅部高,深部低;单位涌水量(q) 0.0009~1.073 l/s·m ,最大为最小的1200倍;渗透系数(K)0.0056~9.00m/d ,最大为最小的1800倍。水质属重碳酸盐——硫酸盐型,为软的淡水。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水层:
本组于勘探区外围广泛出露,岩性为蓝灰色致密状灰岩,常夹泥灰岩、泥岩和石膏等。本层在区内无泉出露,在矿区以西20km柳林镇有泉水涌出。钻孔揭露此层39~223m。根据岩芯所见裂隙不发育,仅有少量蜂窝状溶洞。4号钻孔穿该层6.5m时发现漏水,水位从原来的数米突降至134m。51号孔钻穿该层32米时曾漏水,水位亦随之下降,但很快被岩粉堵塞而回升,说明裂隙不大,该孔抽水试验结果:水位标高877.70m,单位涌水量(q)0.00076 l/s·m ,渗透系数(K)0.0047 m/d ,说明含水极微。206号孔钻穿该层达223m,水位无变化,仅消耗量略有增加 。该组在区内由于裂隙、溶洞不发育,含水微小,个别地段可能含水稍多。
综上所述,本区含水层含水性最强的是全新统砾石层;基岩中含水性最强的是太原群灰岩(以K2 和 L1 两层为主),最弱的是山西组砂岩。基岩含水层水位高低与其层位高低成正比,水质均为硬度较小的淡水。
(2)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床充水条件评价
本区河谷中的冲积砾石层,由于最易接受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和本身渗透性好,而成为最主要的含水层。至于基岩含水层,虽然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利于对地下水的补给,但由于降水量小,弱透水的黄土和不透水的红土广泛覆盖,地形坡度大,岩层裂隙不发育等因素,而大大限制了其补给作用。但是由于浅部风化裂隙发育,而形成浅部的含水性远强于深部,以太原组灰岩为例,K 值浅部位深部的1600倍,q值为1200倍。
资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本矿区矿井水主要来自太原组灰岩,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只有很小一部分;中奥陶统灰岩在深部地区,含水小,且与10号煤间有60m以上的以隔水层为主的岩层,所以它对矿井充水无影响或影响很小。一般说来,本区地下水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但在浅部裂隙发育和有较大断裂构造地段矿井水量可能增加;在有古窑分布的地段矿井水量可能大增或造成灾害。总之,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在大面积内是简单的只在浅部稍变复杂。
(3)供水水源
据现有资料水源主要可取自以下两个方面:
(1) 赵家庄顺河而下至交口间的河谷冲积层间中的潜水。此段水量丰富,水质好,水位多在5m内,离石城和马茂庄一带泉流量总计4760m3/日,潜力还很大,应作为重点。
(2) 37号孔附近太原组灰岩的自流水。37号孔涌水量为500m3/日,水质良好,计算钻孔最大出水量可达2160m3/日。
此外,北部沟谷中上新统砾岩的承压水,和三川河谷中其余地段的潜水均可作为小型供水资源。
2、各煤层的物理特点
03号煤:30号孔以北为单层反映,往南结构较复杂,顶、底板为炭质泥岩,曲线可作山西组上部对比标志。
4号煤:在30号孔北为二层,30与34号孔间呈单层,向南又渐变为二层,其下层由薄煤线或炭质泥岩构成,曲线成了山西组中部对比的标志。
5号煤:30号孔往北物性显著反映为二层厚薄相差悬殊,下层薄(0.1~0.2米),标志性强。南至58、63、69号孔多为单层。再往南呈现三层,中下层常为炭质泥岩,为山西组下部对比良好标志。
6号煤:全区稳定,中厚层,呈单一结构。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