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国际能源署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国,目前中国电力工业正面临四大挑战:供需失衡、能效水平低、污染加重和投资压力。
孙耀唯:中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体系。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重化工业上升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和电力需求持续、快速的增长。所以从2001年—2005年,全社会的用电量每年分别增长了8.6%、11.6%、16.5%和13.5%,增幅很快。从 2003年开始,全国大部分开始遭受了新一轮的电力短缺。从另外一个积极的角度说,短缺的情况下也促进了电力发展,也引发了今天对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思考。“九五”期间,投产发电装机的增长平均数字不到 1700千瓦,但是“十五”的前3年累计增长是4000万多一点,但到了2004 年和2005年,每年新增装机分别是5100万和6600万,今明两年也是发电的高峰,有可能超过7000万千瓦。所以中国的电力供应确实进入到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国民仍然保持较快速的增长,随着宏观调控的逐步到位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的落实,所以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按照“十一五”是7.5%,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人认为是8%或者超过 8%的水平。如果能够控制在8%,电力行业的弹性系数控制在1.1左右,电力的增长还保持在9%的水平。所以每年新需发电装机在6 000万,到 2010年的时候,我国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8亿千瓦。今后15年我们国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电力的增长不会在201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停滞不前。从2010年到2020年如果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装机在4000万千瓦以上,这样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发电装机有可能突破12亿千瓦。通过以上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力工业确实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辛耀中:我国电网包括六大区域的电网,已经联在了一起,只有新疆、西藏、海南和台湾4个省没有联入主网。六大区域电网现在最大的是华东电网,到目前的装机已经超过1亿千瓦。第二是华北电网,装机也超过1亿千瓦。全国电网当中通过同步电网联在一起的是东北、华北和华中电网。跟南方电网、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是通过直流相连。中国这几年电网的装机发展非常快,现在的装机已经超过5.1亿千瓦,去年新增装机量7000万千瓦,今年仍然有7000万千瓦。2005年的总发电量是 2.5万亿千瓦时。装机和发电量在国际上中国排第二位,美国是第一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大概是一半左右。但是虽然发展很快,如果和中国的人口作为分母除的话,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
主持人:目前世界各国已提出的或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4类:强制性或指令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研究开发政策和市场开拓策略。这里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孙耀唯:电力能源的发展必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面对强劲的电力需求,要满足日趋紧张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这样才能促进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多少年来我们国家一次能源的资源统计决定我国是以煤为主的多元化国家,所以截至2005年的时候,我国发电装机已经超过了5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占75.6%、水电占22 .9%,核电和风力发电比重很小,加在一起不到1.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2005年新增发电装机6600万千瓦,火电比重高达83%。今年一季度新增装机1200万千瓦,火电比重达到54%,过多的依靠煤电资源,加大了煤 炭资源的压力,我国煤炭后备储量不足,所以资源过快消耗必然影响国家的资源安全和长远利益。煤的燃烧造成大气污染,也是一个污染源。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水平的8%—9%,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占世界的13.5%和15. 1%,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超过2500万吨,造成我国30%的国土面积遭受酸雨的污染,每年经济损失超过13亿元。如果在 2010年把火电的比重控制在70%左右,火电的装机仍然占5.6亿千瓦, 2020年控制在60%,火电装机将有7.2亿千瓦,大量的煤炭消耗对于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来说是不堪重负。
从世界的电力能源或者能源发展规律来看,一次能源结构和二次能源结构未必完全吻合。日本90%的能源依靠进口,主要是发展核电和天然气;加拿大一次能源十分丰富,但是主要也是发展核电和水电资源;法国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全球的石油危机,大规模发展核电,今天在欧洲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发电能力。因此,在我国积极发展和大力开发水 电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源,加快核电和天然气的发展步伐。同时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地热等这样一些新能源也是世界性的战略选择。从全球来看,化石燃料资源终究有一天会枯竭的,世界最终也将转入到再生能源有序利用的发展阶段,应该说它具有全球性的战略意义。积极发展替代能源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关键是价格的比较问题。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