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炭市场 -> 焦炭市场分析

2005年焦炭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2006/9/27 18:05:01       
与钢市密切相关的焦炭市场,今年的运行态势似乎没有去年那么令人振奋,总体表现较弱,价格先扬后抑,出口增幅有所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一些经营者和业内人士分析预测,年内焦炭市场运行状况将有所好转,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将缓解,但影响市场走势的不确定因素需要关注,尤其是对“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必须控制。 今年国内焦炭市场在国家相继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下,产销及运行格局都发生新的变化。进入下半年之后,焦炭市场呈现震荡波动态势,价格连续下挫。到8月底,山西地区焦炭价格继续整理盘整,价格依然缓慢下行,现二级冶金焦出厂价一般在800元/吨左右,一级冶金焦为900~930元/吨;河南地区二级冶金焦价格降至1060~1080元/吨,较前期回落20~30元/吨;云贵川地区二级冶金焦价格回落至900~1000元/吨,三级冶金焦价格在750~850元/吨;黑龙江七台河地区焦炭价格下跌20元/吨;西南地区部分厂家也把出厂价格小幅下调20元/吨左右,部分厂家下调幅度更大一些;河南、湖北等地焦炭价格也有回落,幅度不一,当地价格一般在1050~1100元/吨。 业内人士认为,首先,要关注宏观调控政策对焦炭产业产生的影响及供给的变化。今年,国家对焦炭等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的行业加大调控力度,其效应正在不断显现。在这些调控举措下,华北、中南及西南地区部分土焦(改良焦)设施被淘汰,小机焦炉建设得到控制,焦炉产量扩张势头有所缓解。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五类”立即停产整顿的矿井,其中涉及焦煤的超产能力约2500万吨。未来5个月,如果产能得以有效控制,下半年焦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有望改观,这将成为后市平稳运行的有力支撑。 二是关注钢铁业及相关行业对焦炭需求的变化。焦炭主要用于钢铁、机械、铁合金、电石生产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是焦炭消耗的第一大户,约占总消耗量的75%~80%。今年1~7月份,全国产钢19375.28万吨,同比增长28.1%,生铁产量18296.71万吨,同比增长32.5%,对焦炭的需求十分强劲。进入下半年后,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钢铁产业的“钢铁新政”导向下,国内钢材市场持续震荡波动,价格连续回落。钢材市场需求将比上半年减少,对焦炭需求也将同步下降。而铁合金行业的生产经营形势也较为艰难,对焦炭的需求将少于上半年。 三是关注全球焦炭产能及供需的变化。去年由于全球钢铁高增长,拉动焦炭高需求。今年全球钢铁业回落,上半年的钢铁产量增幅明显较去年同期缩小。然而,全球焦炭产能却在不断扩大。这是因为前两年国际市场上焦炭供货紧张,价格猛涨,刺激有关国家扩充焦炭生产能力。仅欧洲地区法国、英国、土耳其、波兰、捷克、乌克兰等国计划投产新建焦化厂年焦炭产能就超过了500万吨,这比从中国的年进口量还多。全球焦炭产能和产量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对中国焦炭市场将产生较大影响,既制约焦炭出口价格的上升,也将左右国内焦炭市场价格走势。 四是关注“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的蔓延。目前一种打着“高水平”旗号进行重复建设的现象似乎形成一定的气候。国家有关部门对焦化行业实施市场准入,规定新建和改扩建机焦炉炭化室高度必须达到4.3米以上(含4.3米),年生产能力60万吨及以上。新建煤焦油单套加工装置规模要达到处理无水焦油10万吨/年及以上,粗(轻)苯精制单套装置规模要达到5万吨/年及以上。一些企业在规划时几乎都超过这些规定,许多焦炉都高于4.3米,甚至7米的都有,产能也都在60万吨以上,否则不符合产业政策,也就通不过,得不到批准。业内人士认为,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水平的焦炭生产项目可以搞,但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即便是高水平的工艺和装备的焦炭生产项目也不能过热,更不能搞重复建设。 五是关注炼焦煤资源及运输条件的变化。今年全国可增产3500万吨以上洗精煤,加上进口资源,也只能满足增长2500万~2600万吨焦炭生产的需求量。尽管我国已取消焦煤的进口关税,以刺激进口量快速增长,今年有望达到750万~800万吨,但仍不足以填补国内市场的缺口。此外,我国的焦炭分布不均匀。今年前7个月,山西的焦炭产量达到3990.84万吨,同比增长27.9%;而浙江只有33.15万吨,同比减少3.8%;上海也只有448万吨,同比增长3.3%,由于焦炭资源分布不均,给运输带来压力。煤焦大省山西等地区的对外运力明显不足,运力问题将继续成为制约焦炭市场的重要因素。 但从今年焦炭供需情况来看,去年的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状况已经出现变化。2005年,国内焦炭市场的需求约为2.2亿吨左右,但年底前的焦炭产能预计将达到3.6亿吨,一旦全部释放,显然供大于求。如果需求没有明显增长,那么年内焦炭市场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