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创新

论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6/11/7 0:0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事关企业的兴衰成败,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开发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是实现企业高速度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煤炭企业更不例外。现就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何谓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人才。”具体到我们煤炭企业,就是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职工的总称。基于对人才定义的界定,我们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溃乏凸显。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2002年《煤炭企业职工队伍和劳动报酬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55个企业中,2001年共调入大专以上学历员工3800多人,而同期调出2500多人,占调入人数的65%。特别是一些老矿区,人才流失更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煤炭企业所处地域偏僻,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医疗环境等都存在较大差别。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职工收入低,水、火、瓦斯、煤尘、冒顶等五大自然灾害具存,安全性、舒适性程度差。再加上前几年煤炭行情不好,煤炭院校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煤炭企业人才只有消费没有培养,只有流失没有进入,以致出现了“断档危机”。近几年来分到矿业公司和矿的大中专生流失现象也较为突出。一些科处室、矿级领导也纷纷跳槽,使其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人才断层。《中国煤炭报》曾经搞过一次问卷调查显示,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另外,通风、安全、洗煤、煤化工等专业人才也在紧缺之列。近年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铁岗认为,矿难频发一定程度上是煤矿人才危机爆发的结果。2005年6月1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毅中大声疾呼:“煤矿若再招不到大学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这些都足以说明,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溃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是观念落后,人才管理机制僵化。不少的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随意性较大,管理机制僵化。首先,选人、育人、用人机制不完备,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存在过多的人为因素,干好干坏一个样,能上不能下;计划经济体制下重资历轻素质的意识根深蒂固,论资排辈、任人惟亲、任人惟顺、任人惟学历等现象还普遍存在,一方面强调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一方面又有职称等要求,任人为资、求全责备。“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还停留在文字上,没有形成优秀青年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抹杀了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欲望。其次,人才管理部门的职能没有完全转变,具有相当程度的行政特性,难以提供高水平的人才资源管理服务,人才闲置、用非所学等现象还严重存在。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依据,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很少从人的内心需要寻找对人才的激励手段,难以满足其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三是人才开发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人才需求。首先,人才培育投入严重不足。自前几年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后,煤炭行业进入了一个最艰难时期,科技工作弱化,人才培育投入减少,虽然近几年煤炭市场出现好转,人才队伍建设还是没有跟上,这就与部分煤炭企业负责人片面追求产量和眼前利益,忽视煤矿长远发展不无关系。其次,重视培训却忽视对培训的研究。忽略对人本身的研究,片面地强调组织对人才培训的需要,弱化员工自我开发的意识,降低了培训实施的效果。忽略培训开发的科学选择程序,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机制、培训对象的确定机制、培训内容和方法的设计机制,缺乏科学的跟踪评价机制,不能够准确衡量培训的结果,保持培训开发的连续性。第三,注重培训但忽视开发。开发是比培训层次更高的人才管理概念,很多企业往往在这方面缺乏专业性的研究,重视技能、知识培训带来的直接效益,忽视对人才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诚信等现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以及员工的思维和观念的训练。

二、应采取的对策

煤炭企业要摆脱目前的人才资源管理困境,就需要引进全新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王岩叟对宋哲宗讲过一番颇有见解的话:“天下非无才,取之不远,采之不博耳”。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才干,问题在于能否被发现,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具有识才的慧眼。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识才、辩才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像伯乐一样,一眼就能认出千里马,才能像X光机那样,迅速准确地透视出每个人才的素质特点。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确立人才平等竞争的观念,破除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能进不能出和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习;确立人才保护观念,破除人才部门或单位所有的旧观念,让人才资源流动,实现优化配置;确立人才资本的观念,破除“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旧观念;确立人才发展的观念,破除空喊发展,忽视人才资源开发的糊涂观念。要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升到事关煤炭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对人的尊重开始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释放潜能,都能获得成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健全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优化育人环境。

机制是人才资源管理的有力杠杆和保证,也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催化剂”。实施有效的人才资源管理,其根本出路在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要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机制。优秀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成长环境,在人才资源安排上,尽量做到专业对口,避免人才闲置与浪费;在技术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使用等方面,都要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要把组织考核推荐与公开招聘结合起来,优化岗位配置,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环境。用人要坚持“任人唯贤,只认成绩,不认感情,只认能力,不认关系”,坚持有才干就有地位,做到专其业,用其长,尽其才。

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是使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保障,只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才能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平台。要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等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对急需紧缺人才实行按岗定酬、按效定酬等分配制度。要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人才价值观念,确立人才资本的应有地位,改革收入分配模式,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如期权期股激励等,使人才资本投资获得回报,使人才价值获得实现。从而形成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按德、勤、绩、能、效的标准,细化量化指标,实行目标考核。对考核结果认真分析研究和总结,对任务完成好的,有突出政绩的,要大张旗鼓奖励。特别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敢于重奖,并提供发展机会,对政绩平平,甚至完不成任务者,按情况不同给予组织谈话、经济制裁、降级降职。总之,要做到奖罚分明,客观公正,奖得让人感到应该,罚得让人认为合理,真正起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是加大人才培训开发力度,盘活现有人才资源。首先要全面提升人才资源专职人员素质,切实转变人才资源管理职能。人才资源管理者只有具备经营、监督、创新和适应等方面的素质,才能设计出本企业最佳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岗位设置和职务描述、任务、职务范围及人员责任等,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最优化,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资源计划、开发、研究以及招聘选择、报酬福利、安全健康等六大职能的充分发挥。其次,要根据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组织实施各类“人才梯队培养”工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互联互通的人才开发体系,开展多元化的人才培训和再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有智慧、有能力、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可使效益最大化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要抓紧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分专业分层次管理,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储备充备的人才。我们天府矿业公司坚持举办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从应届本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人员到重大采矿专业培养所需人才、评选管理人员中的优秀人才为星级人才给以大张旗鼓表彰奖励,成立成教中心培训优秀管理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总之,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在煤炭企业中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就一定能开创现代煤炭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新局面,扭转人才流失断档的被动局面。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