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耗煤行业 -> 冶金行业 -> 行业新闻

钢铁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成行业共识

2006/12/7 0:00:00       
   中国钢铁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否一定是坏事?业内专家在昨日闭幕的“2006年中国制钢原料及钢铁国际大会”上对这些热点问题各抒己见。

  统计数据存争议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表示,我国钢材统计包括重复统计在内,与实际相差很大。据他介绍,2006年1-10月,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为钢产量3.4614亿吨,同比增长18.35%;钢材产量3.8061亿吨,同比增长23.81%。而1-9月份,中钢协会员企业平均综合成材率为95. 72%,全国平均为95.5%。因此,按95.5%的成材率计算,1-10月份全国实际生产钢材约32416万吨。可见,国家统计局统计数约比实际(不含重复材)高出5645万吨,钢材重复统计率为14.83%。

  这意味着,现有统计口径中的重复统计因素可能夸大钢材资源供应量的情况,从而容易使钢铁产业是否出现产能过剩的判断不够准确。

  但另一方面,部分与会钢厂代表却认为国家统计局明显低估了今年新增的钢铁产能数据。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罗冰生曾表示,预计今年新增炼铁产能2300万吨、炼钢产能2500万吨、轧钢产能4300万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已新增产能炼铁741万吨、炼钢1218万吨、热轧1581万吨、冷轧196万吨。一些钢厂代表对此表示怀疑:“仅凭我了解的大钢厂今年投产情况,今年新增产能就不止这么多。”

  此外,出口统计数据进一步使钢材统计扑朔迷离。吴溪淳在会上表示,因进出口钢材结构中二次、三次加工材所占比例大于钢材实际生产中的比例,计算我国钢的表观消费量时,把进出口钢材折算成钢的成材率按94%计算比较恰当。

  结构过剩成共识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副司长刘富江表示,用欧美国家产能利用正常值79%-83%来衡量,1995年至2005年,我国粗钢能力利用率平均为80.43%,基本上处于正常值区间内。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均高于正常值区间的下限。而根据国际上的通行统计方法,用年初和年末生产能力平均计算能力利用率,那么调整后的粗钢能力利用率大幅提高,尤其是2003年利用率达到98.2%。

  而进一步研究表明,2004年占全国总产量30%的前十大钢厂粗钢能力利用率平均为101.83%,处于超能力发挥状态。其中,四家钢厂粗钢能力利用率超过100%,最低的也达到88.77%,远高于整个钢铁行业79.07%的能力利用率水平。主要钢厂超能力发挥的情况表明,对整个钢铁行业起主导作用的前十大钢厂产销衔接良好,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反而有不同程度的产能不足。

  他同时表示,目前国内主要用钢行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国际市场需求旺盛,钢材出口大幅增加,拓展了国内钢铁企业的发展空间。从钢铁供给看,钢铁行业1-9月份投资累计同比近几年来首次下降0.9%,这说明未来供给势头减弱,潜在的产能过剩压力有所减缓。

  但宝钢股份总经理助理贾砚林认为,2001年以来,我国钢铁业产量增幅基本在20%以上,需求增幅则逐步回落至10%左右。目前钢铁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内需求增长已经不能吸纳产能增长。以2006年为例,预计产量将增加7000万吨,但国内消费只能吸纳其中的约4000万吨,其余的3000万吨则只能流向出口。“未来国际市场势必难以容纳我国钢材产量的迅速增长,在此情况下,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尽管如此,贾砚林仍强调,目前钢铁业的主要问题是“供需结构失衡”,部分钢铁企业产品没有竞争力,财务状况恶化;而优势钢铁企业则研发能力强,盈利能力强。

  刘富江也认为,我国钢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过剩。游离于主流钢厂之外的中小钢厂拉低了整个钢铁行业能力利用率,而且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能耗较高和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市场竞争促并购

  多位专家认为,钢铁业产能过剩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它也许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并最终推动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并购重组战车。

  刘富江认为,当前钢铁业即使有产能过剩,这种必要的过剩对促进产业竞争也是非常必要的。“以家电为例,如果没有当初的过剩,就没有现在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贾砚林表示,在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的情况下,未来我国钢铁业必然走向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而这一形势将给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带来新的机遇:优势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而落后企业将被联合、兼并、收购甚至淘汰出局。

  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出现产能过剩,也只有过剩的产能才能促使市场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壮大、兼并。“市场好时谁愿意被人兼并?只有干不下去了才会卖给别人。”而一位钢厂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我们其实不希望行业利润太高,因为这样大家会一哄而上,把行业搞得太分散。”

来源:中国证券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