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耗煤行业 -> 建材行业 -> 运行走势

2006中国水泥工业运行分析

2007/1/11 0:00:00       

   普通硅酸盐42.5级散装水泥价格,北京、长春高于2005年;上海在2006年10月底大幅拉升,11月挑战380元,12月回落至290元,能否站稳还有待时间检验;成都价格一直稳定在高位;广州和西安降幅较大。
 2006年,原燃料在价格上都有所增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水泥工业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发展,水泥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等各项经济指标与2005年同期相比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一、水泥工业运行基本概况1.水泥产量高速增长。
  1.由于市场回暖,需求旺盛,2006年水泥产量得到了高速增长。
  全年水泥产量达到12.4亿吨,增速达到17%左右,仅次于"十五"期间产量增长最高的2003年。其中,华东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的42%,中南地区占24%,两区占全国产量的2/3。山东2006年产量将超过1.6亿吨,江苏、浙江也将跨进1亿吨水泥产量的行列。增长较快的省区有吉林、安徽、内蒙古等,增速在37%以上。2006年的产量大幅增长的原因--中西部地区产量迅速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
  2.资产总额稳步增长。
  全国水泥资产总额达4411.68亿元,较2005年增长11%。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增长较快,为22.45%,占全国比重的38.20%;在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最快,增长19.03%,资产总额达1398.25亿元,占全国的31.69%,名列第一位;其次为私营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占全国的22.97%;外资企业占全国资产总额的13.06%。
  3.水泥销售收入同步走高。
  2006年水泥市场销售情况良好,销售收入将突破3000亿元关口,达到3100亿元,同比增长18.85%,高于产量的增长。我们注意到华东占全国水泥产量的比重为41.56%,而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6.07%,收入占比高出4.5个百分点,而其他地区则相反。这说明华东不仅增量而且增收。河南、安徽、福建增速排在前列,河南增速高达56.23%。
  4.利润总额大幅回升。
  2005年水泥工业由于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和煤、电涨价的双重压力,总利润大幅降低。2006年,通过市场整合、需求转旺,水泥工业利润大幅回升,2006年水泥利润总额有望突破140亿元。按140亿元利润计算,2006年吨水泥收入不会低于250亿元,这将创近10年的新高,吨水泥利润也是继2003年和2004年的第3位。近两年原燃材料成本的大幅上涨使利润摊薄,全国的利润一半来自华东地区,山东、安徽和江苏是利润的贡献大户,分别为26.74亿元、14.36亿元、12.02亿元;其次是中南地区,主要是河南和湖北,分别为12.67亿元、5.70亿元;西南地区是云南和四川,分别为7.08亿元、4.52亿元;华北是河北,10.54亿元。国有企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91亿元,仅占全国比重的1.60%;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制企业占据了利润较大份额,分别为31.05%、25.92%、23.37%,合计80.35%。
  5.水泥出口增速下降
  截至2006年11月,水泥出口1801.41万吨,金额6.71亿美元,熟料出口1562.31万吨,金额4.25亿美元。预计全年的水泥和熟料出口量将达到3600万吨,虽然出口总量有所增加,但增速较2005年明显下降。做为中国水泥最大的出口国,由于美国市场在第三季度出现整体滑坡,国内的水泥出口量减缓。
  2006年国家水泥出口政策有所调整,退税率从13%降到11%,这将对水泥的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
  6.地区发展出现分化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及各省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水泥工业的运行也表现出了区域性特征。总体来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大,水泥的需求量相对比较旺盛,推动了产量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河北五省利润总额分别列于全国前五位。
  数据分析,2006年山东省产销平稳,利润稳步增长,居全国31个省、市、区之首。安徽产销同步排名并不靠前,但却是利润的最大受益者,紧随山东之后。作为2006年水泥市场的黑马,河南的水泥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证明了其发展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新疆、云南、吉林和内蒙古水泥产量和销售收入并不起眼,但其销售利润率却打入全国前十。
  7.水泥价格稳中有升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价格在2005年的基础上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西藏、福建的价格最高。福州P.O42.5散装吨水泥价格接近400元。西南地区的成都、贵阳和昆明都在300元以上。兰州价格最低240元。
  从各大区有代表性的城市以P.O42.5散装水泥价格为例,可以看出北京、长春价格高于2005年;上海在10月底大幅拉升,11月挑战380元,12月迅速回落至290元,是否能够站稳还有待考验;成都价格一直稳定在高位;广州和西安水泥价格较去年走低。
  二、水泥工业运行分析
  1.在水泥行业,需求带动水泥产量增长。
  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晴雨表。与2005年水泥价格稳中趋降相比,2006年全国水泥出厂价格稳中有升,反映出了市场需求转旺的趋势。
  作为"十一五"开局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显示强劲态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6.80%。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带动了水泥产量的增长。从4月份开始,水泥产量突破1亿吨后,月产量连续保持在1亿吨以上,绝非偶然。
  2.水泥工业整体运行良好
  以1~11月份的统计的数据分析,在水泥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2006年水泥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10%,比产量增长高4.39个百分点。全国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4.83%,远高于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水泥工业库存148.59亿元,同比增长4.86%。大大小于同期产量增幅;从销量来看,产品积压率为5.57%,与2005年同比下降17.13%。经过2005年水泥工业的艰难时期,2006年整体发展运行良好。
  3.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
  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引导水泥行业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006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增77条,新干法熟料生产能力8447.50万吨,新干水泥产量占水泥总量比重接近50%。国家对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促进了大企业集团的迅速成长,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利润远高于中小企业,新增产能优势突显。
  4.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下降
  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水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2006年水泥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经过2005年的整体上冲,2006年开始回落。全年水泥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38.74亿元,比2005年同期下降4.07%。完成额下降的省区市有19个,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0%的省区市有11个。
  2006年新型干法生产线建成77条,而2005年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是116条。新干生产线建设投入的速度明显放缓。
  5.水泥工业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2006年水泥企业进一步加大利用废渣废料的力度,进行余热发电技术改造达到高潮。
  国家重点支持的水泥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正在实施。金隅集团北京水泥厂、吉林亚泰水泥和乌兰水泥厂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安徽海螺、浙江三狮等大型水泥集团和各地的水泥骨干企业都率先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改造。
  据了解,海螺2005年斥资逾12亿元,从日本川崎重工引进了11条水泥生产线的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安装"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的水泥企业"。预计,2007年,海螺集团利用低温余热技术的年发电量为7亿千瓦时,2008年将达到12.5亿千瓦时,而其单位发电成本只有0.15元/千瓦时。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能够显著降低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2007年水泥工业发展趋势预测
  1.市场需求分析
  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将以9.5%~10.0%的速度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也将有小幅回落。经济发展的速度继续处于高位阶段,但走势平稳趋缓,对水泥仍将有较高的需求但总体增幅可能下降。区域化和城镇化是未来5年中国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成为促进水泥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第四季度,水泥市场升温,华东、华南地区对水泥需求量大幅提高,估计会给2007年的产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产量有可能持续走高。
  目前尚有一部分在建的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2006年新建的新型干法生产能力会在2007年得到发挥,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调节。目前,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特性明显不同。东南沿海一些发达省份2006年已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回落,而北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省区固定资产投资却保持在30%以上、甚至40%以上的旺盛势头,如吉林、安徽、河南等省。国家的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外部资源环境等,都会给2007年的水泥市场形势带来变数。
  2.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随着2006年又一批新项目建成投产和部分省市一些立窑被淘汰出局、并购重组步伐的加快和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将会继续加强,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地域结构都将不同程度地被提升。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大型水泥企业会以联合重组的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淘汰落后工艺。
  3.继续走循环经济道路
  "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为原料。利用工业废渣废料生产水泥,达到环保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双重效果,已被许多的水泥企业所采纳,2007年这种势头会继续加强。近两年一大批水泥企业进行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改造,这些项目的效益将在2007年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批管理有素的立窑企业在低能耗、高环保的改造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07年立窑水泥产量将继续过半,立窑新技术的推广也会给水泥工业的节能降耗带来斐然的成效。由国家支持、试点的水泥节能改造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项目,2007年将进一步得到实施。节能、环保的效果将逐渐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上。

来源:中国建材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