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贵州诚信表示力保广东不缺电

2004/6/8 0:00:00       
    过去人们常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来形容贵州。然而,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今天,贵州已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贵州副省长包克辛表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贵州完全有条件成为珠三角区域加快发展所需要的深厚的经济腹地。
    5月末的贵阳,气温之高可与广州媲美。下午6时至10时,正值用电高峰期,贵州不少企业因限电而部分停机。但记者在这儿惊讶地发现:贵 州宁可自己缺电,却绝不拉广东一度电。
    宁愿缺电不拉粤电
    贵州省副省长包克辛对记者说:“一般来说,一个省的居民用电应占电力供应的首位。目前在贵州,电力供应占第一位的是‘西电东送’,第二位才是居民用电,第三是省内工业。”包副省长掷地有声地表示:“我们宁愿限制自己的用电,从不拉广东的电,这一点请广东人民放心。”
    这是一个分量十分沉重的承诺。贵州近年电力工业神速发展,但去年恰逢几十年不遇的枯水年,今年情况尚不明朗,影响了水力发电;而去年以来因外省高价收购导致贵州煤外流,影响了火力发电。据报载,贵州今年用电比去年更加紧张,预测因此全省将损失产值400亿元以上。对于牺牲本地利益确保“黔电送粤”,贵州也有一些企业与群众想不通,但贵州省政府态度十分鲜明:“要打造诚信贵州”。记者所到之处,贵州人对“西电东送”充满了热情与支持。
    黔电送粤实现双赢
    贵州是能源大省,已探明煤炭储量超过江南12省市总和。水资源也极为丰富,仅一条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发电量就相当于3个葛洲坝。贵州的火电与水电又形成互济,能保证枯水期供电。更为有利的是,贵州距广东仅1000公里,送电成本比三峡电省了一半。广东则是耗能大省,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5%,电力需求巨大。2000年,国家实施开发大西部战略,为黔粤两省能源合作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一纸“黔电送粤”协议,拉开了“西电东送”的序幕,贵州能源由此找到了广阔的市场,而广东由此获得了每度2.5角的低廉而充足的电力供应。
    根据“黔电送粤”协议,“十五”期间给广东送电4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再增送400万千瓦。贵州当年开工建设“四水(电站)四火(电厂)”,共538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2003年又提前开工(或进入施工准备)“四水六火”,共计1584万千瓦的电源项目,总投资620亿元。据贵州省电力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如果再加上总数2340万吨大型煤矿和数百家中小型煤矿建设的投资,全省仅电力和与电力直接相关的煤矿的建设投资,就大大超过了1000亿元,预计将达1300亿元。一个内陆省份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够吸引省内外这么大的投资额,这在过去几乎不敢想象。
    经济发展还靠电力
    贵州电力的快速发展,令当地经济彻底改观。2001年,也就是“西电东送”工程开工一年后,贵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3年全省电力仅增值税一项就比“西电东送”工程开工前的2000年翻了一番,达20亿元。2001—2003年,电力对贵州经济的强劲拉动均达到2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贵州人均GDP长期处于全国倒数第一的位置。贵州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一直在苦苦探寻振兴贵州经济之路。名酒、名烟、煤、高能耗产品……均无法担任“经济强省”的重任。“贵州经济要实现突破和起飞,还要靠贵州电力。”曾在贵州担任过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去年在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的讲话,道出了贵州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贵州采访,令记者惊喜的是,“西电东送”不但使地方财政得到根本改善,群众也由此走上致富之路。2003年,全省87个县(市区)财政基本得到了解决。电力发展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记者采访的六盘水纳雍电厂所在的纳雍县,在电厂动工后的第一年,县财政收入就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去年10台机组仅投产2台,电力拉动的煤炭的税费收入就达5492万元。过去不为人知的纳雍县凭大型电厂的建设需求,一下子就引进了山东、北京、辽宁的10多家大型采煤企业、煤化工企业和100多家中小型企业,引进资金达120多亿元。
    黔粤合作早开始
    贵州与广东虽然不接壤,但两地一直有密切的经济合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省已结为对口支援省,从1996年起,深圳开始对贵州黔南自治州、毕节地区对口帮扶,建立了经济合作发展基金专项贷款制度;举办了85期各类培训班;启动实施了100多个特别突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电东送”使贵州与广东的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广东客商到贵州投资兴业的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已有数百广东企业在贵州落户,项目涉及建材、煤炭、化工、能源、制药、物流等诸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3年,广东省各类投资主体在贵州投入项目达300多个,累计到位资金26亿多元。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