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对中国钢铁产业研究报告,认定中国钢铁价格稳定,国内钢铁需求坚挺。报告预计,中国钢铁需求年增加在10%~15%,中国2007年钢铁产量可能达到5亿吨,供需状况将不会恶化。
摩根士丹利为中国钢铁市场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画卷,但中国钢铁企业的日子却不太好过。由于大而不强,中国钢铁企业正处于国际上游盘剥和国内政策挤压的内外夹击之中。
上游行业层层盘剥严重挤压中国钢企利润
第一层盘剥是钢铁行业上游原料铁矿石。
由于我国钢铁产品大量出口,而上游原料铁矿石却严重依赖进口,因此钢铁出口量猛增也代表着铁矿石的进口量在飞涨。今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4.84%,比去年全年的51.1%又提高了3.74个百分点。这对于我国钢铁企业来说,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就像戴上了紧箍咒一样备受盘剥,因此受制于外国铁矿石供应商的情况不容乐观。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增幅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位,综合平均到岸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3%以上。
中国对于铁矿石的强烈需求导致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幅度远高于钢铁产品。目前,巴西CVRD、澳大利亚BHP、哈默斯利三大矿山公司出口铁矿石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大大压缩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2000~2006年,铁矿石价格上涨164%,铁矿石供货商平均利润为57.9%,而钢铁价格上涨只有60%,钢铁行业平均利润也只有17.8%。
第二层盘剥是风险也不容忽视的贸易摩擦。
5月4日,印度确定铁矿石出口关税方案,临时提高了出口铁矿石的关税,这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是一记闷棍。
第三层盘剥是海运费的飙升。
目前,海运费飙升更是我国钢铁企业受上游盘剥的一道关卡。尽管专家们求解种种对策,但似乎都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行之有效,因此中国钢企还不得不默默承受海运费上涨带来的成本之痛。
据权威数据显示,巴西、澳大利亚至中国铁矿石海运费最近又创历史新高。5月11日,巴西图巴朗港至北仑港、宝山港平均铁矿石海运费达到55.146美元/吨,比上一轮历史高点高出18.67%;澳大利亚西澳港至北仑港、宝山港平均铁矿石海运费达到24.095美元/吨,比上一轮历史高点高出6.05%。
统计还显示,2006年巴西至中国航线平均铁矿石海运费为27.63美元/吨,比2005年下降1.72美元/吨;澳大利亚至中国航线平均铁矿石海运费为11.87美元/吨,比2005年下降0.41美元/吨。而截至目前,2007年巴西至中国铁矿石海运费平均达到41.89美元/吨,比2006年均价上涨51.62%;澳大利亚至中国铁矿石海运费平均达到17.82美元/吨,比2006年均价上涨50.16%。
目前,铁矿石海运价已远高于铁矿石成本价,铁矿石到岸价因此迅猛上升,这对我国钢铁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占。
政策层层挤压中小钢企面临生存危机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目前,钢铁工业总能耗占全国的14.71%,工业废水、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0%、15%和10%。因此,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钢铁工业粗放式高速发展促使政府下决心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控制钢材出口、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以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
国家发改委5月14日宣布,河北等十个省(区、市)已与发改委签订了《关停和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责任书》,5年内将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986万吨、落后炼钢能力4167万吨。今年要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25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2423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要求,这十个省(区、市)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与有关企业签订责任书,督促限期关停和淘汰;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关停和淘汰中的作用,把好土地、信贷、环保、电价和市场准入关,做到依法关闭、依法淘汰、依法监督。
此次“淘汰军令状”对中小钢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政策挤压。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挤压对逼迫钢铁行业走出高耗能、高污染的怪圈是一个撒手锏。
中国钢铁产量之所以在政府三令五申限制的情况下仍然迅速增长,固然有实际需求拉动的作用,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钢铁工业集中度太低,企业投资和扩充产能冲动过于炽烈,在较低端产品上自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决地调整钢铁工业结构,用铁腕关停未达到技术经济标准的钢铁企业,遏制钢铁工业过分炽烈的投资和扩充产能冲动,优化、提升钢铁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同步的政策挤压是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并降低钢铁出口退税率,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压缩出口。
4月30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从5月20日起,对83个税则号的板材产品出口按照《货物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此前,4月15日起,国家已将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板、冷轧产品等76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降为5%;另外83个税号的钢材取消出口退税。
对钢材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下调或取消钢材出口退税率,是政府对钢铁出口调控政策的延续。这些符合政府对高耗能和高耗资源产品进行限制出口的行业政策,在降低钢材出口增长过快的同时,也起到了避免贸易摩擦的作用。同时,这也能调整行业结构,引导生产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国家政策挤压之下,中小钢铁企业将面临生存的危机。
行业大而不强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
由于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没有十分突出的龙头企业,市场发言权不强,在国际谈判中底气不足,只好受制于人。目前,中国已取得钢铁行业的三个世界第一,即第一生产国、第一消费国和第一出口国,但至今尚未有一个中国钢铁企业“执世界之牛耳”。
近期国际著名钢铁咨询机构世界钢铁动态(WSD)发布了最新世界级钢厂竞争力排名,中国钢厂的“最好名次”是第四。除联合重组后的鞍本集团名次较上年有所上升、武钢持平之外,其他如宝钢、马钢、沙钢等中国钢厂名次均有所下降。
中国单个钢厂对市场的控制力不强,其原因主要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再加上目前中国钢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潜在结构性过剩。在此次WSD排名中,中国钢厂在对成熟市场的控制力、大买家的议价能力,及应对周边竞争者的威胁等权重指标方面,得分普遍偏低。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中小企业比重较大,近年来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去年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所产钢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4.8%,比2000年降低了10.6个百分点。中国最大钢厂宝钢的产量规模在全国钢铁总量中的比重未超过10%,近年来这个比重不升反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7年第二次行业信息发布会披露,继2005、2006年钢铁产业集中度下降后,今年1月和2月份钢铁产业集中度继续走低。
但同时,到去年底我国炼钢能力已超过5亿吨,而钢的年消费量不到4亿吨,总量上已经供大于求。目前,钢铁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加上在建和拟建的项目,我国的炼钢产能将突破6亿吨,使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产能过剩典型的钢铁业,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产业主线,即普通钢过剩、特种钢稀缺。虽然目前这一情况被一些市场因素掩盖显得模糊不清,但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钢铁业将会长期在大起大落的轮回中积累更深的矛盾。
另外,我国钢铁企业的粗放式经营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产品质量低。一个简单的事例是,我国生产的钻头价格是美国同类产品的1/10,可寿命却不到美国产品的1/10。
夹缝求生中国钢铁企业的三大战略
生存还是死亡,是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我国钢铁企业要在夹缝中求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联合重组。
国家应该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在企业重组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相关省、市等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同时在职工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宏观调控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钢铁业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的进程也在加速。而地方政府作为推手,使得钢铁业跨地域重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都必将对钢材价格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在短短的12天内完成了“两个大规模、大跨度的重组动作”,5月10日宝钢与河北邯郸钢铁集团合资建设邯钢新区项目的协议正式签约。不久前,由宝钢集团控股重组后的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中国最东和最西的两大钢厂走到了一起,中国钢厂完成首例跨地域大规模重组。
其次,是走内涵式道路。
作为耗能大户,节能减排需要在钢铁业强势推进,这不仅意味着大量落后产能淘汰,优化了产业结构,也意味着提升生产技术、升级品种结构。
中国钢铁协会秘书长罗冰生认为,钢铁业要转变依靠大量资源投入来发展的路子,要走内涵式道路,即通过节能减排来促进钢铁工业发展,实现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而不是增加资源消耗。
第三,是促成海外利益共同体。
当前,长期贸易和现货贸易是我国铁矿石进口中的两种贸易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铁矿石市场现货比例过高。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严邦松向有关媒体表示,由于日、韩钢厂与印度企业签订了长期协议,印度铁矿石征税对其影响甚微。如果中印双方能够签订长期协议,将有利于双方贸易正常秩序的发展。
比如采用长期供矿合同、长期海运合同或长期代理合同等方式,明确钢厂、贸易商、海运、矿山等各方在产业链中各自的专业化分工,在共享利益的前提下,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同时,以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为主,通过长期供矿合同、长期海运合同,建立钢厂、海运、矿山以及商贸企业在内的铁矿石供应链。
近期海运费的高涨,使得中国钢铁业界意识到铁矿石的供应链并不只是矿山这么简单,两年前就已暴露出的这个问题现在越发明显了。中国钢铁企业应从铁矿石作为大宗贸易商品的特性出发,在追求铁矿石贸易中钢厂和矿山实现双赢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向深度延伸,如形成矿山、海运、钢厂或矿山、海运、贸易商、钢厂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各方利益共享。
相关报道: 钢材期货上市为期不远
“上海期货交易所对钢铁期货的研究与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这项工作目前不断深入,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钢材期货上市为期不远。”在5月28日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第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戚向东做出如上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钢材期货的阻力之一便来自中钢协。戚向东的发言似乎表明,证监会与中钢协之间的协调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钢材期货推出指日可待。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也表示,当前推出线材和螺纹钢、石油期货交易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应尽快推出。
去年5月28日举行的第三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当时刚刚履新的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曾表示,上期所正在进行钢材期货的研发,为钢材期货推出做准备。时隔一年,钢材期货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和钢铁消费大国,中国钢产量从1996年突破1亿吨以后,已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前位。粗钢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粗钢生产的1/3以上,特别是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产品所占的比重很大。
“量大就是推出钢材期货的一个重要基础。”戚向东表示,“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推出了铜、铝、锌等有色金属期货,这些工具都为钢材期货上市提供了有益条件。”
上期所对钢材期货的推出也显得自信。上期所研发部门负责人鲍建平表示,上海期货交易所一直把钢材期货作为开发的重点,2005年就已经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了推出钢材期货的申请报告,之后还成立了钢材期货的工作组,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他说,如果上期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钢材期货的推出就为时不远。
戚向东建议,钢材期货上市应采取积极稳妥推进的方针,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搞好方案设计,可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先选择螺纹钢、线材几个品种规格作为期货上市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上市品种。总之,钢材期货的推出,要有利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有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来源:中国工业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