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市场 -> 产地市场

上半年山西朔州地区煤炭产销衔接良好

2007/7/27 11:57:27       
  今年以来,煤炭工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安全为重点,市场为轴心,经济效益为中心,营销工作为龙头,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尽管资源整合影响了部分煤矿生产,但朔州市的煤炭工业经济仍保持了整体的增长态势。

    一、上半年煤炭工业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煤炭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全市共生产原煤5124.54万吨,同比增长19.5%,其中,平朔露天矿生产3542.36万吨,同比增长32.44%;地方煤矿生产1582.18万吨,同比下降1.96%,降幅比上月底减少1.34个百分点。在地方煤矿中:县以上煤矿生产404.45万吨,同比下降0.19%;县以下乡村矿生产977.19万吨,同比下降1.35%,下降幅度比上月均有所回落。

    上半年,全市煤矿累计销售商品煤3982.03万吨,同比增加475.72万吨,增长13.57%。其中:平朔露天矿销售商品煤2445.43万吨,同比增加495.1万吨,增长25.39%;地方煤矿销售1536.6万吨,同比下降1.25%。煤炭出口547.52万吨,同比增加94.07万吨,增长20.75%。

    截至6月末,全市煤矿库存165.82万吨,同比增加59.71万吨。煤炭集运站库存218.39万吨,同比增加8.64万吨。

    (二)产值、收入和利税同步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煤炭行业工业总产值是133.67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全部产值的73.89%,比重上升了2.0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54.62亿元,同比增长26.81%,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9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3.7亿元,同比增长26.5%,占全部收入的75.17%;利税25.44亿元,同比增长69.01%,占全部利税的82.89%;利润12.09亿元,同比增长107.78%,占全部利润的84.43%。

    (三) 原煤单位成本有所上升,煤炭价格继续上扬。6月底,商品煤铁路综合售价254元/吨,比上月底增长5元/吨,比去年底增长17.3元/吨;全市混煤坑口价为175元/吨,比上月上涨了5元/吨,比去年底上涨了19.5元/吨;全市公路出省煤炭销售价格为220元/吨,比上月上涨了5元/吨,比去年底上涨了25元/吨。

    上半年,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成本是80.9亿元,同比增长22.77%,由于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开征,吨煤成本上达到178.36元,同比上升10元。

    (四)节能降耗取得初步成果。从上半年的报表来看,全市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是356.6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5.6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53%,比2006年底下降5.2%。其中主要耗能工业企业中,煤炭企业的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为4.46千克标准煤/吨,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原煤生产综合耗电9.06千瓦时/吨,同比下降11.52%。

    (五)煤矿单井产能增加,整体装备水平提高。六月底,全市共有地方煤矿143座,比2006年初减少62座76井,其中只有单独保留的97座煤矿正常生产,生产矿井同比少了108座,产量却只下降了1.96%,上半年单井产量平均提高8万吨,每月提高近1.5万吨。全市9万吨以下的矿井已全部关闭,地方煤矿的生产技术装备明显加强,单井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六)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年上半年,全市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2起,死亡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14起、14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24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03人,安全形势稳定。

    二、当前朔州市煤炭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全市煤炭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运行态势,但是,全市煤炭生产的增长主要靠重点煤矿的拉动,地方煤矿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说明地方煤矿的生产秩序仍没有正常,有关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仍需加强,地方煤矿的发展仍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煤矿资源整合进展缓慢。推进大基地、大集团建设,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方针,但目前仍有46座资源整合矿井已数月不能正常生产,资源整合后全市年生产能力90万吨以上的煤矿仍仅有22座,30万吨以上的煤矿是81座,煤炭产业距离做强做大的目标还相差太远,矿区经济发展较慢。

    (二)煤矿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仍然较低。全市地方煤矿用人多、效率低,乡镇煤矿生产技术落后,目前,只有17座煤矿采用了机械化采煤,其中7座矿井采用了综采技术,57座矿井仍使用悬移支架,完全实行非机械化采煤的矿井占50%以上。

    (三)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严重滞后。我市是以煤炭工业为支柱产业,十几年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致使建筑物受损、耕地荒废、地面径流减少,井水干枯、泉水断流,矿区瓦斯排放量大,粉尘浓度高,空气污染严重,而综合治理跟不上煤炭的开采步伐,仍存在边污染边治理,甚至是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四)煤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相关产业不够发达,产业链较短。朔州市煤炭企业已普遍受到剩余可采储量不足的威胁,尤其是地方煤炭企业剩余资源量逐年减少,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采场接续困难,资源回收率仍较低,煤炭加工转化项目较少,预计到2007年底,我市只有36万吨合成氨转化60万吨尿素和6万吨的联醇生产线建成,煤炭产业链主要停留在煤-电上。

    三、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受铁路运输能力的制约及季节因素的影响,煤炭市场表现分化,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市场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影响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的因素利弊相随。

    (一)有利因素:

    1、煤炭资源税的调整。从2004年底,山西煤炭资源税进行了调整,使煤炭开采企业的税收负担水平逐步趋于合理;今后一段时期内会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合理;有助于煤矿生产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有助于我市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和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有效整合,煤炭企业的生产将实现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增强我市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变煤炭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财政优势,为今后我市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实施,全市经济仍将在较快的区间运行,并不会出现大起大落。预计2007年我市GDP将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用煤行业耗煤量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据了解, 2007年,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5万千瓦的矸石电厂,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将要达到70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新增338.2万千瓦,除消耗大量的矸石外,仍需新增耗煤450万吨。另外,我市将围绕醇醚和煤基油两条主线,大力推广应用煤制甲醇、煤液化等加工转化新技术,煤化工与煤炭工业的发展将会互相促进。

    3、固定投资投资增长,煤炭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今年上半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74%,增幅比2006年上升28.7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完成投资27.07亿元,同比增长108.39%,投资比重仍占到全部投资的40%,增幅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投资的快速增长,对煤炭工业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制约因素:

    1、2007年,煤炭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是资源整合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对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小规模矿井的生存将难以为继,生产点将会显著缩减;另一方面是省政府出台的《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将加大煤炭行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2、环保节能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限制煤炭直接消费绝对量。由于国家对煤炭行业管理力度逐步加强,煤炭生产建设秩序进一步规范,从“新建为主、整合为辅”转向“整合为主、新建为辅”,今后的煤炭发展方向是环保为主,开发与节约并重,煤矿一方面要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行业的非生产性投入相应增加,直接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对重点用煤企业的能耗实行监测,相对会降低煤炭的需求量,从而抑制煤炭的生产。

    四、今后一段时期经济运行工作的重点

    今年是煤炭工业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年,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起着奠定基础,承上启下的作用,精心组织好全行业经济运行工作,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推动朔州市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 实现资源“吃干榨尽”

    煤炭企业的生产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去开发资源,而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去节约资源。如何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做到开发与节约并重,充分、高效地利用资源,已成为煤炭企业必须严肃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一个煤炭企业来说,只要拥有资源、资金、市场、技术、装备和员工等基础条件,开发资源并不难;但由于煤炭赋存条件限制,开采技术和生产装备落后,以及投入和产出比失衡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并非易事。

    节约资源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的问题,企业必须具有战略眼光,立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以法律和制度保证资源的合理开采和节约开采。在各煤炭企业中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矿井资源回收率、开拓煤量、储备煤量、回采煤量的管理工作,并将各生产矿井资源管理的情况纳入“责任法人”管理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

    把煤炭资源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作为企业发展和壮大的主要支点,形成对煤炭资源的全方位综合利用。比如我市已建成和在建的以矸石为主要原料的矸石电厂;以粉煤灰、矸石等为原料,建设砖厂、水泥厂、装饰材料厂;以抽出的煤层气为原料,建设燃用瓦斯的电厂和瓦斯化工项目;以丰富的气煤为原料,适时上马煤变油项目;以矿井废水的复用为目标,实现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全面分离利用等等,力争将可利用的资源“吃干榨尽”,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既可以变废为宝,产生的电能、油等,又可以给我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产业群,使我市步入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循环,经济循环又带动循环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既不能依靠浪费大量资源、污染环境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不能单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丧失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一级经济组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肩负着创造社会效益的使命。中央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并强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这实际上非常严肃地告诫企业,要理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两个效益同时产生、两个效益同时兼顾。虽然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企业可能要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走出狭隘的内部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是要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不是要在循环的旗帜下,搞小而全、大而全,搞封闭式的循环模式,而应该以资源的全方位节约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开放式循环。只有在开放的形式下,才可能以利益为纽带,以技术、资金、人才、装备、市场等基础资源为桥梁,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打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矿校之间、地域之间的封闭。我市的煤炭企业要继续加强和国内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的联合,形成“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焦炭-化工”等循环产业链,使宝贵的煤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要更多更主动地和国内外的一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使集团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煤电集团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支撑。

来源:朔州市统计局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