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节能与环保 -> 节煤计划

节能 解中国能源桎梏方程

2003/12/19 0:00:00       
    中国已成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节能专家王庆一日前在北京地球村的一次演讲中说,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
    全国农村 消耗的秸秆和薪材达2.8亿吨标准煤。
    从2001年统计数字看,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占GDP的13%。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的迅速增长,有赖于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发展。而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这是我国单位GDP能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10多年来,我国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再度出现上升势头,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2年的60.9%。
    研究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产业占工业的总产值的比重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另外,由于进入了高耗能农业时代,城市化步伐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私人汽车迅猛增加等使石油需求大大超过以往水平。因此,我国能源需求将继续以较高速度发展。
    未来20年石油需求量年增12%
    未来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将以较快速度发展,石油需求量将年均递增12%。
    据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牟书令介绍,我国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67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由1949年的0.1亿立方米,上升到2002年的31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6位,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国。
    未来20年,我国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亿吨,年均递增12%。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增长最快,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2.7%增长到10%以上。
    为了保障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供给,牟书令说,我国石油天然气发展必须开源节流,立足国内,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保持石油产量持续稳定。同时,要加快建立海外油气生产基地。
    未来20年中国面临能源挑战
    最近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未来20年能源领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研究报告认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经济翻两番,届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一时期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反映到能源领域,我国面对的情况要比发达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经历的情况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
    我国目前已存在环境透支,虽然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1980年到2001年下降了52%,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从1980年的3.94亿吨碳增加到2001年的8.32亿吨碳;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直接造成的酸雨面积也在增加。
    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接近60%。
    过去20年节能效益达1万亿元
    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我国累计节约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人民币。同时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人民币。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地球村能源研讨会上,节能专家王庆一介绍,20年来,我国节能工作成效显著。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年至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节约的11.45亿吨标准煤可以减排二氧化硫2080万吨,二氧化碳7.22亿吨,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单位产品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每吨钢可比能耗从1990年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5%,缩小到2000年的高20.9%。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