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被各国重视。记者在河北、山西、上海、内蒙古等省份采访发现,“高碳模式”已在一些城市中亮起“红灯”,谋求低碳发展渐成共识。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正向我们款步走来……
“高碳模式”遭遇“红灯”
发展“转型”任务紧迫
太原是我国重要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粗放、落后、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使该市经济稳步增长,但也使该市戴上了沉重的“黑”帽。市政府副秘书长崔树民说,2006年前后,全市在资源、环境、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面临极限。
据一些太原市民回忆,当时天空长期灰蒙蒙,被誉为母亲河的汾河断流十余年、两岸杂草丛生、流经市区的支流全部淌着乌黑发臭的污水,东山地区垃圾遍布、西山地区则煤尘漫天。市民金宁说:“一到冬季取暖期,天空就像扣上了黑帽子,街道两旁看不到绿色,地上全是黑色的灰尘,夜里睡觉都呛得不行。就连路边的麻雀也是黑的,满街看不到一个身穿白色衣服的行人。到了晚上,就算公园里也很难看到散步的人。”
太原是我国众多大中城市的一个缩影。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和交通领域用能不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城市化推动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带来了对钢材、铝材、水泥、玻璃等建材高耗能产业的巨大刚性需求,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碳足迹”加重现象越来越明显。
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和碳排放的强度远远超出其所能承载的界限,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化的瓶颈。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长期头顶黑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极限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社科院今年6月15日发布的《城市蓝皮书》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低碳城市建设
渐成可持续发展共识
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低碳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但国内学界和研究机构已形成共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世界其他城市一样,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的低碳发展、减排责任意识也在萌芽,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中,正在进行一系列有益尝试。
河北保定市较早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市低碳城市研究会副会长魏凤枝说,保定市肩负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和保护白洋淀的责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摈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长三角地区,上海、无锡、扬州等不少城市开始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逐步形成共识。上海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另一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城市,正在推广节能建筑,着力提高大型建筑能效。扬州市近年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地也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打造“精致扬州”的重要措施。
即使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碳排放”的责任意识也正在成为一些地方领导的发展“新坐标”。山东省德州市市委书记雷建国说:“德州市目前进入向工业化、城市化中期过渡的加速推进期,如果发展导向偏移、路子不对,劲头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必须选择以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为内容的科学的发展模式。”
内蒙古鄂尔多斯(600295,股吧)市市委书记杜梓说:“作为全国产煤第一大市,我们正在探索煤炭的洁净生产和深加工项目,煤炭的直接和间接液化项目已相继投产。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今后鄂尔多斯不再走以煤炭生产数量取胜的老路,在煤炭生产环节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生产和利用。同时,发挥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新能源的开发。”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低碳”一词不少人还感觉陌生,但众多城市居民早已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推行“低碳经济”。太原市通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出台绿色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低碳、绿色转型向社会各领域延伸。张兵生说:“如今低碳、绿色理念已贯穿到太原众多行业、企事业单位与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
重新审视“低碳城市”发展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以城市为单元的低碳经济正风靡全球,低碳城市建设表面上看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在做努力,而实际结果是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人类生活等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
他们认为,推行低碳城市建设有助于我国从能源、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困境中“突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同时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可持续“转型”。
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志强说:“低碳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作为大国负责形象的展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应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寻找机遇。”
来源《北京商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