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能源

中国车企当心:新能源汽车国际标准可能出台

2010/1/7 9:26:53       

  联合国有关机构将在2010年3月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届时,将就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设立全球统一安全标准,而日本提出的安全标准,有望成为世界标准。对此,国内汽车企业应足够重视,谨慎对待。

  当然,一个标准并不能钳制他国企业的发展,国内车企一方面要积极关注此事,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更要潜心研发,尽快突破相关技术瓶颈,尤其是要加快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研发。

  标准之争或将水落石出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已是老生常谈,政府购置新能源汽车时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不是不能理解,但这种各扫门前雪的做法,确实已经产生了标准上的分歧,有的纯电动车采用“电池式”,即耗尽电力后直接更换电池,也有部分采用“插电式”,即电力耗尽时需要到电站充电。除了续电方式不同外,不同厂家的电池尺寸也大小不一。

  统一的标准涉及技术规范,而且关乎整个行业的未来,以谁的技术为标准,谁就占据了制高点,对于新兴的新能源汽车而言,更是如此,在这一问题上,大家都在争取,也都在盼望。

  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在企业纷纷加速发展的情形下显得有些落后,但是这一现状有望在今年改变。

  近日,在中德可再生交通能源合作(GCSFP)框架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车辆研究所与德国乌尔姆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ZSW)正式签订了动力锂离子电池测试互认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制定统一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检测试验方法及标准,并相互承认检测试验结论。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进行汽车锂离子电池使用安全、运行安全和可靠性测试,借鉴彼此经验,不断提高中德两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研制、试验水平。

  外媒近日在报道中称,联合国有关机构将在2010年3月重新修订汽车的世界标准,届时,将就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设立全球统一安全标准。在截至2009年12月31日的谈判中,日本提出的安全标准方案几乎获得完全认可,有望成为新的世界标准。

  而丰田普锐斯和本田Insight的技术规范则符合这一方案,这就意味着其相关车型(包括后续车型)将畅行天下,无须任何改动,不必增加任何负担,其他车商则必须为满足世界安全标准要求做出各种努力。

  本报注意到,国内转发这一消息源自新华网东京1月1日电,而且是“据此间媒体报道”,“此间”显然是日本媒体,希望日本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日本媒体大肆“鼓噪”也就不足为怪了。但针对这一消息,国内有关方面及国内车企仍应高度关注。

  专家表示,2010年电动汽车行业标准肯定能出台,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耗检测等这些标准已经有了,现在讨论的标准是针对高速的电动汽车,包括对续航里程和车速的要求,电池的重量和整车的比例,后备箱的容积等等。我国首个《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已经拟定完毕,并上报国家标准委审批。

  但是,上述专家所说的标准指的是中国的国家标准,并非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究竟何时出台,目前并无确切消息,但国际标准一旦确定,必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将主导未来汽车业的新格局。

  突破技术瓶颈尚需努力

  发改委行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发言时曾说,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充分认识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的高技术门槛,客观认识自身技术能力,对发展路线应慎重决策。

  截至目前,全世界在纯电动车研发与产业化上的投入早已突破百亿美元,但现阶段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世界范围的电池技术还不能达到商用化标准,目前的纯电动汽车也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只能作为“城市短途移动车”来使用。

  目前,新能源汽车仍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技术瓶颈:电池充电时间长、体积较大、放电次数少,电力驱动系统效率较低,单次充电行驶里程短,电池整体性能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也尚需时间来验证。这些难题一日不能突破,新能源汽车就不大可实现大规模生产及产业化,从而生产成本也无法降低,普通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

  但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都处在摸索发展阶段,上述问题不仅仅中国存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教授裴普成指出,“新技术产品一定要经历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但不一定要等绝对成熟之后才推广使用。”

  中国汽车业不可能等技术完全成熟或国际标准确立后再奋起直追,所以,目前各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处齐头并进、奋勇争先的发展阶段——谁都有机会。

  电池技术是关键,联合研发是路径之一

  认识到电动汽车“三电”核心技术存在现实瓶颈后,汽车生产商纷纷开始了技术研发的“结伴旅程”,日前,许多汽车集团都传出了与专业电池开发商缔结合作协议的消息。

  大众汽车与充电电池开发商日本三洋公司已签署合作协议,将共同开发基于锂离子技术的新型高效电池系统。大众董事长文德恩表示,希望在2010年开始将锂离子电池技术应用于汽车。

  上海汽车日前也宣布与美国电池A123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在电池管理系统上进行全面合作,这家公司同时还与克莱斯勒在电池供应上合作。

  此前,有消息称日本松下公司正在与10家左右的日、美汽车生产商就供应锂离子电池进行谈判。

  美国的新能源救助计划中更是有不少这样的联合:韩国LG化学美国分公司向美国通用公司提供电池;美国江森控股和法国SAFT公司的合资公司向福特汽车提供车用电车等等。

  当然,联合研发只是选择路径之一,自主仍是核心。许多跨国汽车巨头、家电巨头、电池开发商都在加紧自主研发,国内的汽车企业包括民营车企(如比亚迪)也在加紧研发,谁在车载电池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谁就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领头羊。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