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科技创新

看兖矿集团怎样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

2002/8/2 0:00:00       
    放下成功的包袱
    在我国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续6年稳居第一的兖矿集团,曾在全国煤炭行业陷于困境的时候,其利润占到全国国有盈利煤矿利润总额的近70%。去年,兖矿煤炭产量达到3637.84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12.58亿元,利税23.13亿元,利润5.65亿元,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2.58、11.14、65.09和26.9倍。 >    在世界同行业中,兖矿集团也是有竞争力的。其煤炭生产效率,是全国煤炭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超过了德国等发达产煤国家的水平。其上市公司——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水平连续几年居全世界采矿行业前三名。这一家企业的煤炭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近16%。
    企业曾相继获得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我国企业中是罕见的。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中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十佳国企、全国先进企业、2001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等等荣誉,国有大企业几乎所有有影响的荣誉,兖矿都曾获得过。同时,“兖州煤业”还名列“1998年亚洲最佳新上市公司”、香港“十大优质国企红筹股”之列,连续4年进入中国上市公司50强。
    10多年前,兖矿曾有过年亏损2100多万元的记录。10余年间这巨大的跨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家成功的企业。
    然而,在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赵经彻那简朴的办公室里,听他谈企业的过去和未来,记者听到的全是深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赵经彻说得最多的一句名言,就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
    这句话是赵经彻多少年来一贯的观点。这个观点,像警钟一样长鸣在兖矿人的心头。赵经彻告诉记者,昨天的成功和辉煌,很容易成为今天的包袱。国内外不少大企业都曾陷入过这样一种怪圈:企业因为创新而成功壮大,却又因为壮大成功而疏于继续创新。当成功的包袱越来越大时,企业将倾向于选择能带来巨大成长机会的成熟技术,而很少采用尚需市场认可的新技术,从而错过技术创新、技术突破的机会: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对创新的反应会越来越迟钝;企业要努力巩固已有的地位,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都在弱化,很难实现超越昨天的新突破。
    这种清醒的认识,使兖矿集团把每一次成功都当作新起点,时刻保持着创新的活力,勇于突破,不断超越自我,迎来新的更大的成功。
    敢担风险才能大举突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煤炭开发技术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当时兖矿综合采煤机械化水平在国内属先进水平,但效率却只有俄、英、德等国的1/3。
    在连续三年的徘徊之后,兖矿人下决心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这项技术就是综采放顶煤。但这项技术,国外因许多技术难题无法克服而渐趋萎缩,在国内更是被视作禁区。听说兖矿要搞放顶煤技术攻关,许多权威专家摇头,兖矿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其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煤尘瓦斯,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工程师出身的赵经彻心里有谱:放顶煤技术理论上是可行的,科技攻关跟上去,就能在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的同时,实现我国采煤技术的新突破。顶着巨大压力,他们组织各方面专家奋力攻关,终于突破了许多国际难题,形成了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领先国际水平3—5年的综采放顶煤技术。1995年兖矿两支综采队以年产300万吨的成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项技术的突破,当时不仅给企业每年带来2亿元的直接效益,而且奠定了兖矿集团在国际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2001年,集团煤炭产量是1990年的3.58倍,而生产人员却从2.45万人减少到1.55万人,原煤生产效率提高了8.5倍,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去年,集团先于澳大利亚完成日本市场的价格谈判,煤炭贸易合同量达到906.62万吨,占中日订货增量的65%,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澳大利亚为主确定对日煤炭价格的局面。
    “九五”期间,兖矿科技总投入达到14.1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92%。去年,技术投入达到3.25亿元,完成项目54个,集团连续7年被中国煤炭科协评为科技创新行业第一名。他们拥有的综采放顶煤和煤气化多联产两项核心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今年1—6月,企业原煤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分别增长12.99%、26.48%和17.72%;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零,保持了安全生产最高水平。
    早在1992年,兖矿集团就提出了煤与非煤并重的战略思想。到去年,已形成16个非煤产业产值超亿元的单位,非煤产业销售额达到44.69亿元,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40%;非煤产业从业人员4.64万人,占集团总人数的近一半。非煤产业的崛起,不仅形成了企业新的支柱,而且为煤业的减员增效和稳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证。目前,企业正逐步形成煤路港航、煤化工、煤电铝三大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方向,逐步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目标,为今后的腾飞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着眼于战略创新
    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进行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创新。兖矿持续的创新之所以成效显著,原因就在于此。
    兖矿是国家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他们抓住这一机遇,锐意创新。经过全面改革创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构建了母子公司体制。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成果,荣获第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动股改上市,塑造国际化矿业公司形象。1998年,兖州煤业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股票上市,融资24亿元人民币,并于2001年成功增发1亿A股、1.7亿H股和收购集团铁路资产,4年4次累计从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49.38亿元。兖州煤业的成功运作,不仅为集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且初步确立了其国际化矿业公司的新形象,将公司各项运作纳入了规范的国际化轨道。
    他们还选择了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投资参股,成为国内几家大的港口、航空、节能、证券、期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股东。其中对于金融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7%,1997年至2000年度年均收益率达到19.61%。同时,先后对一批相关企业实施了兼并收购和划转,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在煤化工等领域的集约程度。
    着眼大局,全面创新,兖矿集团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他们在“十五”期间的总体思路是:“做强主体,锻造品牌,伸展双翼,搏击世界”。他们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五”末,原煤产量达到1.5亿—2亿吨,煤炭出口量达到3000万—4000万吨,争取进入国际采矿业前3名。销售总收入达到350亿—400亿元,成为中国和世界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之一。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新一代煤化工基地即煤深加工基地建设全面起步,把兖矿建设成为煤、电、路、港、航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