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没有国际碳交易市场,不利于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必需尽快建立中国碳交易市场。”全国政协委员张红力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推动碳减排拉动低碳经济》的议案。两会召开以来,低碳经济和碳交易始终是热门话题和热门议案,提案占到总量的10%左右。
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履行与否悬而未决,令国际碳交易市场走向扑朔迷离。然而两会期间对低碳经济的高度关注,无疑起到了拨云见日,提振市场的作用。正如古语所说“祸福相依”,哥本哈根会议虽未达成有效决议,却使低碳环保进入了所有人的视野,低碳经济和碳交易从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纵观当前微妙局势,宏观风险增加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会走向何方?面对要生存还是要发展的选择题,我们又该如何作答?
中国CDM频频受阻,危机初现
近日,中国74个CDM项目正面临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特别审查”。这意味着,这些来自中国的CDM项目将被区别对待,面临比正常审批流程更复杂的审查程序。事实上,这已是近几个月来,中国的CDM项目在EB第二次受阻。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10个已经进入有条件注册状态的中国风电CDM项目被EB拒绝通过。
自
国内CDM项目交易的一般流程是,企业在国际买家的支持下,确认项目开发资质,然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经过第三方经营实体认证,再到联合国EB注册,由联合国EB签发核证减排量相当的CERs进入买家账户。由于联合国EB对中国项目延长审批时间,致使中国一些可再生项目得不到及时的注册,这已成为中国越来越多的CDM项目面临的挑战。
中国CDM的自我救赎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来自中国的CDM项目便开始接受比正常审批流程更复杂的审查程序,这直接导致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CDM项目审批屡屡受阻,原本火热的CDM交易快速降温,面对诸多利空来袭,国内很多CDM公司一时间有些畏首畏尾,踌躇不前,观望情绪严重,但也有个例,业内一向以稳健作风及技术过硬著称的清能投资,却在纷纷攘攘的2009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其他公司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
“说起对行业的冲击来,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也是不小,国际买家受创,行业投资锐减,欧洲市场碳价曾一度跌至谷底。”清能投资总经理
清能投资在2009年实现了注册CDM项目数量突破30个的目标,完成17笔核证减排量签发(CERs和VCUs),并曾在两个季度内完成了22个项目的核查核证工作。
为何在EB政策从紧,其它CDM公司踯躅不前的时候,清能却能够逆流而行,取得卓著业绩呢?
事实上,早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两个月前,一场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局主办的“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的大型论坛在北京召开,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上百位与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人士就未来气候变化事业发展走向以及潜在风险展开深入讨论,与会政府官员、各位专家、知名人士明道优术,未雨绸缪。作为唯一邀请参会的CDM咨询机构,清能投资总经理
雷总的信心来自于对中国CDM发展的乐观预判,他认为:虽然受到金融危机以及后京都不确定性的影响,现在的碳金融市场相对萧条,但是,碳减排是一项历史使命,随着国内碳金融中介市场的逐渐发展,以及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配套制度的完善,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投融资的积极性会提高,所以,碳交易市场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事实上,一段时间的冷却,对于中国梳理节能减排产业的管理未尝不是件好事。
对于最受关注的控制投资风险问题,雷总提供了三条可行的参考意见:第一,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可以选择一些已有同类CDM项目注册但数量不多的项目类型;第二,重视针对CDM特点的建议和防范措施,除了对项目类型的谨慎选取外,选择专业的咨询机构也是控制风险的重要因素;第三,关注节能减排政策和新技术。
EB政策从紧,浪沙淘尽始见金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国内的CDM开发实力和成功率有明显的提升,同时一批本土咨询机构也逐渐成长起来。但不能否认,伴随CDM的红火,扎堆效应正在显现,由于收益可观,但凡沾边的机构纷纷跑步进场,甚至还没支起炉灶,就开始抢单做咨询,由于没有足够的团队力量进行跨项目支持,因此很难保证项目进度,这也直接导致不少CDM项目被长期搁置甚至是提前夭折,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因此,当EB政策从紧,中国CDM项目注册受阻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业内普遍认为这阻碍了中国CDM行业的发展。但清能市场总监
目前,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在曲折中前行。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去分析,温室气体的减排是一项长远的规划,低碳经济趋势不可逆转,这需要所有国家共同的努力,这是一项有利于全人类的举措,相信未来的CDM市场依然繁荣发展,哥本哈根后仍然是一片蓝天。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