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能源

中国风电出海隐忧:质量问题成顽疾

2010/9/10 15:27:32       

  2010年上半年,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为代表的中国风电企业展现出加快国际化步伐的态势。这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市场需求放缓、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所迫,另一方面也与国际需求稳步增长、市场价格相对更加合理有关。
  
  在中国风电企业的价格优势有所削弱、技术和质量仍亟待提高的背景下,美欧成熟市场以外的新兴国家风电市场可能更是定位于中端市场的中国企业应重点逐鹿的理想之地。
  
  中国风电企业国际化加速
  
  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探索向海外市场扩张的尝试始于2007年,但至2009年底,出口数量始终不大。至2009年底,已先后有保定惠德、浙江华仪、金风科技、上海电气、江苏信誉等多家企业实现了整机出口。

  但以装机容量计算,2009年全年中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出口装机只占到全部装机容量的0.21%[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统计,2009年中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安装整机容量总计13831.96MW,其中出口容量为28.75MW。],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近半年,以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为代表的中国风电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国际化步伐。

   中国风电企业加速国际化的原因
  
  首先,今年国内市场增长速度的放缓,凸现出中国风电企业产能过剩的危机。2009年中国市场新增装机增长率达124.3%,累计装机增长率达114.8%,连续第四年实现了翻番。但是这种增长速度到了今年明显放缓,今年到现在中国风电装机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2010年中国现有70多家风电企业按现有规模建成后,产能完全释放将使风电设备产能达到年产3500万千瓦,而今后五年中国市场的平均市场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至多也就是1000万千瓦[《中国风电市场2010年新展望》,Frost&Sullivan,2010年3月]。这种产能过剩的紧迫感促使中国风电企业将视野更多投向海外市场。

  在政策层面,从2009年开始,国家释放出一系列的信号,将要调控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抑制产能过剩的同时,鼓励风电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2009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点名批评”风电行业。国务院表示,原则上不再核准或备案建设新的风电整机制造厂。
  
  2010年3月,由工信部率先出台《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不合格的企业今后在税收、土地、贷款等方面将得不到优惠,只剩下被淘汰的命运。政府在淘汰落后企业的同时也鼓励优势风电设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例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公开场合表示,政府将支持风电领域的并购重组,希望能够产生3-5家跻身全球十强的国内风电设备企业。2010年1月13日,史立山在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中确认,发改委取消了风电设备国产化率70%的规定,以减少外国以倾销为借口对中国风电出口的阻挠。
  
  与此同时,国际风电行业需求的稳步增长为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空间。过去30年来,全球风电装机容量一直保持着每年20%的增速。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将是国内市场的3至4倍。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方向,而技术最为成熟的风电将成为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选。由此预计,全球风电产业将再次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更重要的是,与国内风机市场竞争惨烈、利润微薄的现状相比,国外市场上风机的价格更加合理,对领先的中国风电厂商具有吸引力。中国风电制造企业的数量从2004年的6家急剧扩张到目前的近80家,其中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万KW的有19家企业,竞争激烈。自2008年开始,中国风电机组的市场售价出现下降趋势,尤其进入2009年,风电机组的市场售价迅速走低,到2009年底,国产风电机组的市常价格已从2008年初的每千瓦6200元左右下降到每千瓦5000元以下。
  
  相比起来,海外很多市场都远不如中国市场的竞争来得惨烈,例如美国市场在装备制造方面基本上被GE所垄断,因此价格走势也比较平稳
  
  风电企业出海隐忧
  
  性价比,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制胜的唯一优势。同样的风机,国外企业单位千瓦报价比国内企业普遍高20%-30%。但这种价格优势近来也出现弱化的现象,例如,国内市场上1.5兆瓦的主流风机,GE、Vestas等国外企业最近的报价已降至780万元左右,而国内企业的报价也要700万元左右。

        而技术薄弱、质量不过关始终是中国风电企业逐鹿海外的拦路虎。在国内风电设备厂商扩张奇迹的背后,却引发不少质量隐忧,例如,中国首座也是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东海大桥风电场首批3台机组至今仍只有一台机组能正常工作。中国风机的整体质量与国际水平也有一段距离,同样功率的风机国外产品能比中国产品多发10%到20%的电。不同于其他产品,风电设备需要2-3年的安全运行记录作为市场的培育期,考虑到我国厂商在国际上最受诟病的就是机组的质量问题,所以即使“走出去”了,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占据一席之地。此外,中国企业若要切入美国、西班牙等传统风电市场,这些地方往往是GE、Vestas等企业一家独大,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要与这些国际巨头短兵相接,而相对于后者,中国企业没有独步天下、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
  
  在价格优势有所削弱、技术和质量仍亟待提高的背景下,东南亚、南非、东欧等新兴风电市场可能更是定位于中端市场的中国产品的理想之地。实际上,众多中小型的中国风机制造商已经开始深耕越南市场,2009年底,长征电气旗下的银河风电就获得了越南MauSon风场的80台2.5兆瓦风机的订单,总金额高达18亿元。
  
  尽管现在走出去的中国风电企业仍是少数,但需要未雨绸缪的是,当更多风电企业都纷纷出海时,如何规避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需要避免中国企业之间互相降价、互相诋毁等不择手段的竞争方式带来的中国风电整体信誉的受损。毕竟,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任何一个出口制造业中都不鲜见。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