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是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要点
成思危认为,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和谐相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
成思危强调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既然要不断发展,就要不断的消耗能源,因为能源是发展很重要的条件,能源可以比作经济的粮食,如果金融是经济的学业,那么能源就是经济的粮食。所以中国现在的重点,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降低二氧化碳的总量,而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也就是单位排放二氧化碳的量要降低。这是作为发展的国家,首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第二,中国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目前来看,化石能源占到90%,中国确定的目标2020年降到80%左右,也就是说非化学能源提高到15%左右。化石能源还是国家能源的主体。中国的近中期的目标应该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发达国家也不同,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发展阶段,在环境保护方面,总体来说保护的差不多,但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前些年过多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成思危强调指出:“我们计算过2005年,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我们的成本占GDP的13%,而当年GDP增长了10.4%。”成思危分析指出,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就把环境的债隐性地留给子孙万代,所以我们要注意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成思危预言,下一次的产业革命,应该是新能源引领的革命。前三次分别是蒸汽机、电力、电脑。从上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要点,所以中国要发展绿色经济。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成思危强调,应从四个方面看,其一,从绿色经济发展来看,是产业的发展;第二,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是降低碳排放;其三是利用二氧化碳;第四个方面就是封存。
从产业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动态化二氧化碳的产业,包括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等。同时,包括文化产业,包括现代的服务业,包括现代金融业,现代管理业等等。
第二个层次,降低二氧化钛的排放量。比如现在发电的水平是350克煤发一度电,而全国最先进的是283克,如果降到300克会是很大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利用二氧化碳。因为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现在主要是饮料工业,有局限性。利用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化学工业,现在化学工业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比如说聚碳酸酯,心里主要是放气作用的,现在有一个新的机制,就是用碳酸二甲酯。
第四个层次,实在没有办法了,就封存。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在荷兰、丹麦也在做这项工作。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成思危指出,就是要认识到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所以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就要求树立绿色经济的意识,树立从点滴做起的习惯。成思危认为,发展绿色经济绝对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要开展国际的合作,而在国际合作上,必须大家认识一致。中国是认真的,中国在新能源的发展上,这三年来中国在新能源上投资年增长43%,并且正在制定新能源的发展计划。在国际合作中要强调共同有区别的责任这个概念是不能动摇的。
如何解决新能源的高成本
目前来看,新能源成本是很高的,风能是火电的一倍,太阳能是火电的四倍,提倡发展新能源,价格又贵,如何解决?
成思危指出,必须从经济层面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第一,集中手段,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增长机制,这里的共同区别责任,发达国家有硬性排放量的指标,而发达国家没有。低碳代理,中国现在一吨碳卖出去是9欧元,市场上12—15欧元,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己的市场没有发展,中国是碳资源交易最多的国家,项目审批,最后审批了也没有用。第二,政府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对于绿色能源项目给予长期的政策支持。第三,国内要有排放二氧化碳产业征收一定的碳税。现在火电是风电的一半,但是要考虑环境污染这些东西,如果考虑进去的话,就不是这些了。在这个问题上,征税是可以考虑的,中国反对把碳税作为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上,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但是在国内,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减排二氧化氮。第四,对新能源产业来说,也要不断降低成本,政府对其优惠要逐渐递减,促进它改进,德国对太阳能的补贴每年减8%,促进它技术上的改进。第五,技术问题上解决一系列问题,技术问题不解决,经济成本降不下来。要发展高效的风能,太阳能主要是第一代,是太阳能电池,消耗硅材料多。所以,第二代电池用的材料少,但是效率比较低,这主要是一个折中的问题,第三代太阳能,理论的光电转化效率50%。
来源:企业家网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