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再堵。自7月10日以来,G6(京藏高速)公路及与其平行的110国道内蒙古段因施工进行交通管制,造成再次发生大堵车的现象。
7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呼和浩特乘大巴返京,亲历京藏高速大堵车。据记者观察,一路上出京方向比进京方向堵车更为严重。其中,出京方向滞留的60%~70%都为煤车,多为空煤车;而进京方向70%~80%则是装满了煤的煤车。显然,京藏高速一次又一次大堵车现象的背后,除了交通基础设施本身的因素,资源大省内蒙古“煤炭外运”的瓶颈也暴露无遗。
截至记者昨日发稿,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发布的信息显示,京藏高速公路呼和浩特保合少立交桥至乌兰察布市碌碡坪20公里路段西行单向受保合少立交桥分流绕行影响,通行时速为10公里左右,京藏高速公路其他路段、110国道通行正常。此外,昨日约有12000辆车经交警劝导选择绕行105省道,公路拥堵较前日稍有好转。
记者观察:堵车近百公里
今年7月初,京藏高速公路及与其平行的110国道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段开始道路改造施工,工期将持续2年。受施工影响,京藏高速公路包头至土默特左旗段、呼和浩特至卓资县段、110国道土右旗段、金山开发(10.88,-0.33,-2.94%)区段、罗家营段等路段出现交通拥堵。
昨日13点50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呼和浩特乘坐大巴返京,出呼和浩特城区即亲历京藏高速大堵车。记者看到,绵延的大货车趴在出京方向车道上一动不动,在记者乘坐的大巴全速前进1个多小时以后,才看到此段堵车的车尾,以大巴时速计算,堵车里程大约为80公里。
而后,记者乘坐的大巴在高速路进京方向再往前行车大约20分钟后,又开始遭遇第二段双向堵车,大巴在此堵了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进京方向客车才开始单向放行。
至昨日16点55分,记者在距乌兰察布市东20公里左右的大梁沟中队标志牌处,再度遭遇乌兰察布市东双向大堵车。这次堵车的原因是由于一辆运煤车撞上隔离带引发车祸。
与记者同乘大巴的一位经常往返该路段的老人告诉记者,“今天(21日)的路况已经算比较畅通的了,我曾经在新河县一带进京路上堵了四天四夜。”据车上其他乘客介绍,堵车最严重的时候从呼和浩特出来的卧佛寺开始,一直可以堵到北京八达岭,最长达400公里,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春节前各单位的储煤季节,夏天车辆本应相对较少,但炎热的天气容易引发事故,这也成为堵车的原因之一。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铁路、公路建设相对滞后也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车上多位乘客反映,相应路段的火车票和机票经常都很紧张,不得已只好选择大巴。据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铁路网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铁路复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到2009年底,全区公路路网密度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干线公路网骨架还没有形成,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依然较低,高等级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1.4%,高速公路建成里程不到规划里程的1/4。
专家分析:煤炭外运瓶颈待解
“从根本上来说,拥堵现象还是因内蒙古巨大的煤炭外运需求所造成,煤炭外运已暴露出交通运输能力的瓶颈。”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内蒙古是目前供应南方煤炭需求的主要外运区,京藏高速又作为内蒙古煤炭外运的主要公路通道,交通压力十分巨大,致使拥堵现象屡见不鲜。而针对去年京藏高速发生的多起严重拥堵事件,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办也曾特地发布新闻称,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煤炭能源供应基地重心由山西转移到内蒙古”。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约有22个省区的大型运输车辆在京藏公路上行驶,其中50吨以上车辆就占80%。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办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需要出区的运煤车辆大约有8000辆,但北京、河北只能放行4000辆,其余车辆就大量拥堵在京冀之间。
内蒙古官方数据同时显示,2009年内蒙古全区煤炭产量6.01亿吨,全区煤炭外运量3.4亿吨,呼和浩特至北京方向铁路货运量为1.27亿吨,其中煤炭运量占到80%,而呼和浩特至集宁至张家口至北京方向公路煤炭运输就已达7000万吨,大大超过公路承载能力。
此外,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内蒙古西部的煤矿不仅煤炭产量大,煤价及运输成本综合起来也低于山西、河北、陕西等周边省区,这也导致大量的运力向京藏公路集中。
周修杰对记者分析认为,当前煤炭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煤炭价格高位运行。在此情况下,京藏高速大堵车将导致内蒙古外运煤炭数量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状态,并可能进一步推高煤炭价格。“但是目前尚无法预计此次堵车的持续时间,因此对于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亦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堵车时间较短,那么对煤炭运输和价格的影响将较为轻微,反之影响则较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