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来,鹏城减废行动通过技术支持等举措,促进企业优化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为深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背景
借鉴香港减废经验,构建循环发展模式
鹏城减废行动是于2006年4月正式启动的。
这一行动借鉴了香港明智减废计划模式,旨在推动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废物减排行动,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鹏城减废行动实行“自愿申报、技术扶持、集中评估、授牌奖励”的推进模式,通过采取政策激励、技术帮助和资金奖励,鼓励企业削减废物产生和排放,促进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
鹏城减废行动指导委员会由主管环保的副市长担任主任,副秘书长和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减废行动的日常工作。
做法
专业机构提供指导,政府给予政策优惠
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保障减废成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构作为技术顾问,帮助企业制订减废目标方案,免费向企业提供先进适用的减废技术。
编制减废技术指引,指导减废实践。筛选先进适用的减废技术,编制电镀等10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指引,整理电子塑胶等6个行业的典型减废案例,免费发给企业。
搭建减废交流平台,分享减废经验。按行业类别举办减废技术交流会,介绍不同行业的减废方法和技术。6年来,先后组织举办了电镀、线路板等10余个行业的减废技术交流会,参会人次达3000余人,参会企业达1000余家。
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根据《鹏城减废绩效考评细则》,深圳对符合考评细则要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和政策优惠。企业在参与减废活动期间,达成了减排目标且符合考评细则要求,可获得最高10万元的奖励。6年来,累计获奖励企业达790家,财政奖励资金累计达1815万元。
在得到经济奖励的同时,获得鹏城减废标志的企业还可以享有优先扩建项目、优先给予环保资金扶持等10项优惠。同时,深圳市通过市长颁奖、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获奖企业的减废成效,为其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效果
经济环境实现双赢,环境管理水平提升
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对现有生产线升级进行改造,减少水、电的消耗和辅材料氰化金钾的使用,废水排放量由原来的60立方米/天降至现在的30立方米/天。
像欧姆龙一样,许多参与鹏城减废行动的企业都获得了切实收益。
一是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6年来,作为深圳环保的有力助手,鹏城减废行动显示出强大的磁石效应和勃勃生机。
6年来,这一行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响应,成员企业从最初的几十家增加至近千家。其中,既有生产型企业,也有服务型企业;既有传统制造业,也有高科技企业;既有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也有国有、民营企业。
很多获益企业还主动向上游供应商或合作企业宣传这一行动。理光、兄弟、沃尔玛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切实的减废成效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减废行列中来。
二是污染减排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末,各减废企业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6.65万吨、二氧化硫2.1万吨、废弃物27.3万吨,节约水资源3467万吨、节约能源208.2万吨标准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3.5亿元。
企业在开展减废行动的过程中,优化生产方式,提升了整体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客户认同,增加了市场份额,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是创新了环境管理模式。鹏城减废行动改变了环保部门单纯执法者的形象,环境管理由单纯的达标管理提升到责任管理和形象塑造上来。政府既为企业设定标准,规定不得超越的红线,也为企业指明可以达到的奖励目标,为企业追求更高的环保管理水平提供激励。
由此,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不再是互相防范的对立面,逐步变成合作伙伴,从而塑造了政府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减排的良性发展模式。
四是提升了企业环保整体水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减废方法,取得了可观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在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成为企业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推动企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计划
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为进一步扩大鹏城减废行动的影响,全面带动全市各类型企业加入到减废行动中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这一行动: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鹏城减废行动申请平台和技术指导平台,为减废成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个性化的环境管理信息和污染减排技术指导。
加大对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项目等环境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政府资助,带动全社会加大环保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形成企业争创环保优势的新局面。
完善奖励方式,设置更多层次的奖项,细化奖励级别,提高每个奖项的激励作用,激励企业取得更大的减废成效。
全面总结和筛选参与企业创造的减废方法和技术,按行业、按类型编制更富指导性的减废案例指南,使单个企业的减废经验变成整个行业的统一行动,扩大减废成果。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排,推动企业由被动的达标管理提升到主动的责任管理,参与减废行动。
结合清洁生产、排污权交易等环保管理工作,促使企业建立更加系统的污染物产生、排放全过程审核和管理体系,在各个环节和层面加强污染物控制,创新污染物控制和减排新方法。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