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里,青海省依托产业优势,围绕青海特色产业寻求突破,重点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民生经济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以此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青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青海,一个发展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的省份,科技创新必然是其实现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5年创新体验
在2007年举行的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海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青海省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完成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双重任务的客观需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保证。
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青海省共组织实施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74项,投入经费5.29亿元;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共计437项,经费达12.28亿元,创青海省历史新高。青海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208项,同比增长66%,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2.96%;授权专利1588件,授权数同比增长278%;1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均实现了“零”的突破。青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位列全国第22位。
5年里,青海省依托产业优势,围绕青海特色产业寻求突破,结合青海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情,重点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民生经济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以此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青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从无到有,青海省已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9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同时,还建成2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科普教育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平台,认定47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型企业、28家创新型企业。西宁市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青海省开展了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工程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等四大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实施了“青海之光”科技人才推进计划,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青海省与美国犹他州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科技部建立了省部会商机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了省院科技合作关系,集成国家和青海的科技资源,培育壮大青海特色产业,支撑青海绿色发展。
循环经济彰显创新潜质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省扩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系列核心技术的攻关,助推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
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通过集成全国科技资源,解决了一批制约青海省资源勘查和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关键技术难题,钾、钠、镁、锂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进入新的阶段,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蓬勃兴起,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精深开发不断取得突破。
青海省过去那种粗放型、单一和割裂开发资源的生产体系,正在逐步被盐湖、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相互结合开发、上下游企业之间有效组合、产业链条逐渐延伸的循环经济体系所替代,充分利用青海省复合型、多品种资源有机组合的特点和优势的循环工业体系开始形成。
通过青海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攻克了氯化钾结晶控制、细晶消除技术,在不增加设备和投资的情况下,使百万吨钾肥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实现了百万吨钾肥稳定生产。“低品位镍铁矿高效绿色提取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在处理低品位红土镍矿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生态经济
提升生态农牧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改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得益于科技的支撑与驱动。
青藏高原现代化高寒草甸生态畜牧业已现端倪。青海省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海北生态畜牧业区、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有机畜牧业区,建立了“合作社+牧户”的羔羊产业化生产模式、“公司+牧户”的种草养畜生产模式、“牧场+牧户”的服务模式。游牧为主、单纯靠天的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畜牧业模式,开始向天然游牧与短期人工舍饲育肥有效结合的现代有机生态畜牧业模式发展。
以青海纯净、天然、无污染经济动植物为原料的绿色健康食品正在崛起。以“金诃”、“晶珠”、“三江源”为代表的青海藏药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独占鳌头;藏羊牌藏毯成为中国手工藏毯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以“可可西里”、“绿草源”、“青海湖”、“青海青”、“天露”等品牌为代表的冬虫夏草、人参果、枸杞、沙棘产品、牛羊肉、乳制品,以人无我有的惟一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在国内外市场上显示出青海独特的绿色魅力。
在特色浆果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青海省完成了15项科技成果和25项发明专利的集成与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建成浆果资源利用各类生产线10条,果汁类、果酒类、果粉类、保健食品类及中间体五大类30个产品上市,部分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新增产值12.95亿元、上缴利税3.89亿元,农牧民增加收入3.15亿元,成立了青海省生态经济林浆果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
科技成就新能源经济
青海省新能源的发展历程印证了青海科技创新的脚步。
青海省已建成和在建一批多晶硅、单晶硅及其切片等太阳能产业原材料生产企业,并着手发展太阳能硅电池片、太阳能硅电池组件等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高纯硅产业。一批大中型太阳能电站相继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有近百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并网规模预计将达500兆瓦,最多可达近100万千瓦,成为全球有影响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基地。
在青海湖畔甲乙村、贵南果洛移民村、玉树代格村建设太阳能取暖、牛羊粪沼气做饭、太阳能与风能结合发电科技示范项目,探索农牧区清洁型、经济型用能体系建设。青海省组织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一期工程”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氢化炉及其生产工艺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关键技术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推进民生经济
科技创新面向民生、促进民生,让广大农牧民真正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青海省与中科院等单位广泛开展合作,示范推广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成果,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远程教育、虹膜识别等技术已经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得到示范应用,取得满意的成效。
在海东地区开展的农业技术智能信息化服务示范,为青海省科技特派员配备了200台预装青海省120余种农牧产品种养殖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的龙芯笔记本电脑,将其与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相结合,并由手机、信息机、电脑、互联网等渠道为农民提供及时、主动、个性化科技服务。该项目不仅提供生产服务,还将提供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平台,形成农产品物联网,推动个性化、规模化、有机绿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目前,该项目已在部分乡镇开展科技示范,效果显著,下一步将结合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进行进一步推广。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