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容量3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近30万吨;与同类型火电机组相比,年可代替标准煤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6000万~8000万元。
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利用农作物秸秆、木屑、垃圾为主要燃料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燃烧后的灰渣“肥料还田”,增加农民收入,生物质能发电有“一举三得”优势,发展前景本应一片大好,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却处于亏损泥沼,生存十分困难。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生物质能发电企业陷入亏损泥沼呢?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到底路在何方呢?
行业再现亏损泥沼
“2011年,除去成本,企业整体不赚钱;2012年又是这种情况。连年亏损,公司快要撑不下去了。”近日,国能浚县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赵洪远在采访中无奈地告诉记者,“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措施,扶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据赵洪远介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公司一直徘徊在盈亏边缘。除了每年的发电量维持在2.1亿度,每年的秸秆收购量维持在30万吨不变外,公司每年的人工成本、燃料成本都在“小幅爬坡”,营业利润也总是在“零”附近徘徊。
“由于多个子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母公司国能生物集团已决定延缓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建设。”赵洪远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止国能生物集团旗下的子公司,目前,整个生物质能发电行业都进入了“冬天”,不少企业陷入了亏损泥沼,生存状况十分困难。
据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总规划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朱金玲介绍,早在2010年,由于重复建设等原因影响,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曾陷入亏损状态,这次不过是“重蹈覆辙”。2012年约有七成企业面临亏损。
燃料成本高企作怪?
对于企业亏损的原因,赵洪远表示,燃料成本高企是关键。
赵洪远告诉记者,2008年之前,公司方圆100公里之内的小麦、玉米秸秆的收购价大约处于170元/吨~180元/吨,2008年之后,由于建厂数量增多及市场行情变动,燃料收购价格水涨船高,一下子涨到2010年的260元/吨,2012年甚至达到300元/吨,部分干净、易燃、料质好的已经涨到400元/吨,四年间燃料成本上涨近一倍。“也就是说,以一台容量3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近30万吨的燃料消耗量来计算,2008年到2012年,企业需要多增加燃料成本3600万~3900万元;以每度电发电成本0.5元,上网电价0.75元,一年发电量2亿度为标的,增加的燃料成本相当于企业整体利润的80%。”
一般情况下,燃料费用占生物质能发电企业总成本的85%~90%。不断高企的燃料成本压力让不少生物质能发电企业“谈燃色变”。
谈起引起燃料价格高企的原因,很多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归结于电厂的增加及农民的惜售。不少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支持,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将生物质能发电企业招商作为重点来抓,有些县市一年内甚至有好几个生物质能发电企业上马,从而造成企业发展面临“无燃料可用”、“燃料成本高企”的尴尬。而随着电厂数量的增多,燃料市场竞争随之加剧,农民“捂杆盼高价”以及秸秆“装车搀沙加水”的不良习惯也随之出现。
补贴空挡助推悲剧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燃料成本高企的压力,政策补贴的不及时也加剧了行业悲情的上演。
据了解,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生物质能发电实行电网企业全额收购,电价实施标杆电价加国家补贴的办法,其中标杆电价0.4392元/度,由各级电力公司统一结算;国家补贴0.3108元/度,由各级财政另行支付,标杆电价和财政补贴结合成综合上网电价0.75元/度。
据了解,2012年前四个月,我省曾出现所有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电费补贴均未及时拨付到位的情况。一季度我省生物质能等各类再生资源发电企业上网电量2.58亿度,未到位补贴资金达7000万元左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资金运转,影响了正常经营。
记者采访中也了解到,由于补贴资金未及时到位,“三夏”时节,部分发电企业存在拖欠农民燃料款的现象,在当地造成了不良影响。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政策补贴空挡已成为继燃料成本高企之后阻碍生物质能发电行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
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赵洪远表示,一方面,希望政府能有序规划电厂建设,在方圆100公里之内只规划建设一家电厂为宜,这样容易形成燃料买方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同时,希望政府加大补贴力度或者提高上网电价,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之后,对于未来发展前景,赵洪远毫不忧虑:“生物质能发电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爆炸式发展。”
相较于赵洪远的乐观,新时代证券高级研究员袁建明对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创新方面提出了要求。“我国农林生物质原料复杂多样,品质差异巨大,需要一套性能稳定、可靠的燃烧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多品种、多形态、季节差异大、含水量与热值复杂多样等的燃料。但目前市场上专业燃烧锅炉设计和制造经验不足,因此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技术创新。”袁建明说。
针对刚刚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尚未明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等问题,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可行办法,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制定详细实施细则,以及时、足额结算补贴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合理保障。
来源: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