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煤炭市场 -> 期货金融 -> 宏观金融

创新驱动为经济增长添动力

2015/2/27 9:08:41       

  以创新驱动助推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的一大特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从近两年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经济正开始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快车”缺乏创新“引擎” 


  将创新驱动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足见其重要程度。 


  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早提出,是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大上。会议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外界普遍认为,从国际形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都已在多年前制定了相应的创新国家战略,各国之间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核心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想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我国就必须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劳动力。毫无疑问,推进自主创新乃根本之道。 


  另外,纵观国内全局,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经济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亦是近几年来的关注焦点。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在于,虽然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都保持着世界瞩目的高速度,但不可否认,原创性不高、很多技术受限于人,已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伴随着部分经济动力边际效应下降,在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国内外因素,都使得我国对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效率的提升。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路径,被公认为是大势所趋。 


  主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要将客观环境的约束转化为主动战略调整,将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化作机遇,实现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还需要配套措施及观念意识的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随着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创新驱动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将创新“嵌入”经济的“马达”中,宽松的政策环境必不可少。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都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大支撑。这是顶层设计之下的具体实施环节,只有创造更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创新机制,才能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障碍、增加动力。因此,简政放权也成为2014年的一大核心词,此外,国务院会议也强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引政府从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放开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升级 


  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稳增长的新亮点以及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强国的关键所在,除了上述探讨的问题外,要把创新落到实处,还需要大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辅以结构上的调整;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本的有效进入,也是创新战略必不可少的“活水”;另外,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亦有利于保护创新成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如此,从行政干预的减少,到财税、金融、法律等配套政策的完善,都将为创新驱动型经济解所忧、除所碍。而有利于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也在一步步精细化。例如今年的一号文件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将科技的创新与单个产业结合在一起。 


  就在不久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特色,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可挖掘的创新之处,不再盲目追求过去的“大而多”。例如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提出,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计划安排资金逾450亿元,其中部分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海南省提出,将探索推进农业、旅游、文化、健康、体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跨界发展、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交叉产业和新型发展业态。 


  目前,通过深化改革来不断释放发展的活力,通过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公认的下一轮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体现。未来一段时间,必须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经济升级,此乃大势所趋,也是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经之路。(来源:金融时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