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民营企业伊泰集团承担的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正式开工,这是中国首个由民营企业承担的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项目,标志着中国煤制油产业的规模量产再次迈上新台阶。
经济参考报消息称,该项目是内蒙古“十三五”上报国家核准建设的唯一煤间接液化产业化示范项目,采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2016年底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
作为国家煤制油示范项目,伊泰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将承担中国自主研发的二代费托合成催化剂及改进型费托合成反应器生产应用、日投煤量4000吨大型粉煤气化炉工业化、百万吨级费托合成及油品加工成套技术和关键装备工业化应用、煤炭间接液化工艺流程优化等多方面的示范任务。
业内分析认为,伊泰2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传统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水平,加快中国成品油质量升级进程。
浓盐水处理这一始终困扰煤化工产业的难题也在这一项目得到解决。内蒙古伊泰集团副总裁张晶泉说,本次开工的2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中将运用国内外首创的浓盐水零排放及结晶盐资源化利用技术,这一技术采用“膜浓缩+蒸发预处理(EP纯化)+热法盐硝联产分质结晶”组合工艺,通过科学合理的工艺设计和系统配置,实现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及结晶盐资源化利用,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事实上,早在2006年,伊泰集团依托“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建设了年产16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项目产出中国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第一桶合格成品油,2012年以来连续超产能、达标运行,显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已经成熟。
2015年9月,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在榆林市的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投产;2016年底,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也正式投产,这一系列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在能源战略储备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煤制油工业规模量产加速推进。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中国“多煤少气缺油”,目前将近三分之二的石油依赖进口,适度发展煤制油对解决中国油气资源短缺、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煤制油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了20.4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将新增产能300万吨,产能利用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