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之后,中国的绿色化发展进程明显提速。中央深改委在今年3月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其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落地政策也相继出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绿色转型压力。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境内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33.8万亿元,绿色债券存续规模约1.9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然而,这一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在6月19日召开的2024陆家嘴论坛“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全体大会上,与会专家提到,中国目前面临着绿色项目资金缺口巨大、绿色金融供给不足等多重挑战。进一步把碳市场发展好,一方面要向其他行业扩容,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和工具,最终形成从碳市场、碳定价到碳资产管理、碳信用的良性循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指出,亚洲的新兴国家每年需要1.1万亿美元才能满足他们的气候目标,目前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安联投资首席财务官托马斯·辛德勒也表示,绿色转型融资端存在不平衡,发展中国家每年大概需要2.4万亿美元资金以履行其《巴黎协定》承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也认为,全球绿色投融资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相关投资以支持低碳发展实现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其次,为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燃料的碳排放强度、电气化改革和土地用途改变等方面都亟需采取措施,及时制定适宜于本土化、国家层面的长期绿色发展目标与计划,以提升自身的绿色融资能力和低碳技术储备能力。
其次,中国目前绿色金融供给不足,资源总量方面存在供需不平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绿色金融的资源总量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需要形成更好的匹配和平衡。同时,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和实践活动之间也存在不平衡,需要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绿色金融实践活动。
此外,绿色金融体系结构也存在不平衡。虽然绿色债券发展迅速,但绿色股权投融资发展不足,这与中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不够相关。同时,在服务对象方面,大企业受到较多关注,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绿色转型则需要更多的资源配置。
如何解决当前绿色金融面临的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的问题是重点。目前中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产业绿色转型以及相关投资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投资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在王遥看来,预计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人民币,仍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多重挑战,中国亟需探索绿色金融的制度创新和市场激励,以更好地发挥金融资源配置引导功能,提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扩容”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
其一,行业扩容。当前中国碳市场主要集中于电力行业,需要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容,形成更加完善的碳市场体系。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碳市场的作用,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其二,投资人扩容。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进入碳市场,增加市场交易流动性,使市场更加稳定、市场价格更加有效。这有助于提升碳市场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绿色领域;
其三,工具和产品扩容。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将金融工具运用到碳市场中,推动碳定价机制的科学合理发展。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碳市场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另外,需要加强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推动中国碳市场健康、平稳、国际化发展。
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银行业持续丰富碳金融产品种类,推动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支持更多金融衍生品的开发,进一步激活碳金融市场,将为碳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投资和融资渠道。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