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为中国企业在碳足迹管理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操作指南。这一举措预计将深刻影响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策略,推动企业向更环保、低碳的方向转型,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和市场需求。
表面来看,投资新技术、改造生产线和培训员工等企业引入碳足迹管理系统的必要措施将会引起一定的成本增加。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继宏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能源消耗在企业碳排放中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电力市场的格局。
他提出,山东电力市场曾多次出现负电价,风力、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导致了电力供需在时间上的不匹配,电力市场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为了避免关闭机组带来的更大损失,电网公司不得不采用负电价政策,即付钱让用户多消耗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仅能降低碳排放,用能成本也会降低。
从长远来看,对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将显著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物料浪费,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降低整体成本。
当下,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拥有低碳足迹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中,能够更容易满足国际市场对环保的严格要求。欧盟的碳关税政策已对进入其市场的电池企业提出了严格的碳足迹管理要求,迫使国内企业不得不重视碳足迹管理,以免失去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企业从战略层面重视碳管理和环保责任。企业需要调整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和整体业务模式,以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创新成为企业适应和领先于碳足迹管理要求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技术或采用创新的业务模式,如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来减少碳排放。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为其带来新的增长点。
针对目前企业在碳足迹管理领域的困境,张继宏认为,企业用能意识的改变和专门性的人才补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分析,目前相关领域人才,包括进行碳排放管理和用能管理的人才等均处于较为匮乏的阶段,然而对企业来说,如何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发现用电规律等,都需要专业的人才。
对此,企业应当组建专门的碳管理团队,负责碳足迹核算、报告编制、低碳技术应用等工作。团队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确保碳足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系统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团队能够准确核算企业的碳排放量,并制定有效的减排计划。
企业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减排目标、减排措施、时间表以及责任分配等在内的详细碳管理计划。通过明确目标和责任,企业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碳足迹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定期对碳管理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要求。
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企业应加大在低碳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以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企业可以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化生产流程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物料浪费等措施来降低碳排放。
企业应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的相关数据,并与其共同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通过供应链协同管理,企业能够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控制,并推动供应商采取低碳生产方式。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还能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环保水平。
数据是碳足迹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该平台获取其他行业的数据,确保其可追溯性、真实性。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及时披露碳排放信息和碳管理进展情况,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并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扩展,适应国际ESG标准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国际标准进行信息披露和管理,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和政策要求,以确保其碳足迹数据能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及时调整战略和措施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中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企业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短期内企业可能面临一定的成本增加和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企业应积极应对这一挑战,通过建立专门的碳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碳管理计划、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等措施来推动低碳发展。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