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以来,至今已满三周年。在这三年里,全国碳市场作为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碳市场展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达到46386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268亿元,显示出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在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达366.82万吨,同比上涨174.90%。交易价格方面,碳配额价格稳中有升,综合价格收盘价于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吨大关,虽然随后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显示出市场对碳减排价值的认可。
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法规保障加强
经过三年的建设运行,全国碳市场的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务院于2024年1月25日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首部专项法规的正式实施。生态环境部也相继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发布了登记、交易、结算三项规则,组织制修订了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这些制度文件的出台,为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市场主体更加积极,减排意识显著增强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截至2024年上半年,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已达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这些企业在面对碳配额交易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提高了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碳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截至目前,减排项目和自愿减排量即将进入申请登记的窗口期,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碳减排行动。这将进一步丰富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主体,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当前,全国碳市场主要集中在发电行业,但未来有望梯次纳入水泥、民航、电解铝、钢铁等高耗能行业。这些行业的纳入将显著增加市场的交易量和活跃度,推动更多企业参与碳减排行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碳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未来全国碳市场将优化配额分配方法。在继续采用碳排放强度基准法分配配额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通过拍卖等方式有偿分配部分配额,将促使企业更加珍惜手中的配额资源,提高减排效率。有偿分配机制也将为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用于支持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此外,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要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能力,优化核算核查方法,建立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消除数据问题隐患;加强对控排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推动企业提高碳排放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
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方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对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对于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双多边进程,推动全球碳市场机制谈判取得新进展。同时,加强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全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互联互通。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