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耗煤行业 -> 电力行业 -> 行业新闻

绿证市场量涨价跌 供需失衡现象严重

2024/9/23 21:38:51       

8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7月全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交易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7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82亿个。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已经达到8.89亿个,较去年年底大幅增长。2024年7月,全国交易绿证2447万个;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交易绿证达到了2.91亿个。

去年年底,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绿证核发工作启动会。国家能源局首批核发绿证约1191万个,涉及项目1168个、发电企业755家。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不断攀升,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后,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证供应市场。

单从交易量上来看,绿证市场“热火朝天”。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刺激下,绿证核发和交易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国绿证市场交易量达到1.6亿个,同比增长6倍。

交易量暴涨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自愿购买中国绿证意愿增强。“从去年1044号文发布以后,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原则上只能申领核发国内绿证,所以说从企业自愿采购渠道来看,国际绿证供应量减少,选择国内绿证的企业增多了。”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相关专家介绍。

然而,与供应量的激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绿证价格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显示,五一节假期期间,绿证单张成交价在0.82元至6.04元之间波动,最低价甚至跌破1元/张,较去年同期下跌幅度惊人。

这一量涨价跌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成因。

首先,绿证市场的供需失衡是导致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攀升,绿证的供应量大幅增加。据统计,一年非水可再生能源绿证供应量高达15亿张,而实际购买量却不足3亿张,供需比高达5:1。这种巨大的供需差距直接导致了绿证价格的下跌。

其次,政策变动对绿证市场成交价造成了深远影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绿证的有效期为两年,这一政策直接触发了发电企业对临期绿证的低价甩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此外,随着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地方政府对绿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整体需求结构。

再者,国际绿证市场的变化也对国内绿证市场产生了间接影响。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体系(I-REC)停止签发中国项目的I-REC证书,使得部分原本可能通过国际渠道销售的绿证回流至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供应量。

绿证价格的暴跌对发电企业造成了直接的利润损失。据相关发电企业人士透露,现阶段绿证市场非常混乱,中间商价格喊得比电厂还要低,导致发电企业难以将绿证以合理价格售出。这种情况下,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现金流也面临压力。

此外,绿证价格的过度下跌还导致市场调节功能减弱。绿证作为一种激励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工具,其价格本应具有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功能。然而,当前的绿证市场价格已严重偏离市场基本面,无法有效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面对当前绿证市场量涨价跌的状况,绿证市场参与主体喜忧参半。“目前的供需情况对用户侧或者急需绿证的省份是好事,但发电企业利润要往下跌一些。”有专家表示,长期来看绿证价格走势很难判断,“十五五”之后能耗双控转为碳排放双控后政策环境会发生很多变化,届时主要要看国家在非自愿购买的层面对绿证有没有更大范围的考核。

相关人士认为,未来,我国绿电绿证市场将朝着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证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例如,未来可能通过制定明确的绿证最低限价、明晰违约成本等手段来稳定市场价格,确保绿色环境权益得以充分实现。同时,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制度的落实和分解到市场责任主体,明确企业的绿证购买义务和考核标准,将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整体活跃度。

另一方面,国际化将是绿证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尽管当前国内绿证的国际认可度较低,但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及国际绿证互认机制的逐步完善,中国绿证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加强与国际绿证标准的对接和互认工作,推动中国绿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和供应链碳中和认证中的使用,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绿证的国际竞争力。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