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耗煤行业 -> 电力行业 -> 行业新闻

国际绿证退出 中国绿证能否成功接棒

2024/10/8 22:36:15       

9月13日,I-tracking国际跟踪标准基金会关于中国绿证发布重要公告,决定停止服务,退出中国市场。公告明确,对于已在中国注册的所有发电设施,将不审查签发要求,并且在2025年3月31日之后不允许签发,对于已注册且在2025年3月31日之前发出请求的发电设备,仅允许对2024年12月31日之前产生的电量进行发放。

继国家能源局发布新的《可再生能源绿电证书颁发和交易规则》之后,国际绿证决定退出中国市场。该规则明确指出,在中国境内只能由中国国家绿电证书(GEC)体系来颁发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源属性证书。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证书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也预示着中国绿电证书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将得到显著提升。

国际绿证与中国绿证

国际绿证是一种环境权益凭证,用于记录和声明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使用。每一张绿证对应1兆瓦时(1000度电)的电量,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能源消费记录标准。国际绿证具有全球追溯性,被温室气体公约(GHGP)、碳披露组织(CDP)以及100%绿能国际倡议(RE100)等权威组织认可,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与国际绿证相比,我国的绿证(GEC)在多个方面有所不同。首先,在核发对象上,国际绿证涵盖了水电、无补贴风电和光伏、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等多种类型,而国内绿证主要针对非水项目,如陆上风电、非分布式光伏。其次,在流通性上,国际绿证在注销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转让和交易多次,市场流通性强,而国内绿证只能单向一次交易,且价格相对较高。此外,国际绿证在全球市场上的需求广泛,买家认购度强,而国内绿证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且在国际认可度上还有待提升。

I-REC退出影响几何

国际绿证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无疑将对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国际化融资和碳交易产生一定影响。短期内,这一决策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对于在中国运营的外国和国际公司而言,它们将无法通过I-REC来证明其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这可能会影响它们遵守国际贸易、披露、报告要求和纳税义务的能力。

中国绿证面临的诸多挑战中,首当其冲的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认可度,以满足全球市场对绿证的需求。尽管我国绿证已实现与RE100有条件的互认,但RE100仍要求使用中国绿证的企业提交可信声明,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电量的环境属性不被重复计算。因此,提升中国绿证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是推动其价格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从长远来看,国际绿证的退出将为中国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本土企业将有更多机会参与绿电证书的交易和流通,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交易平台的建立,绿电证书将成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随着I-REC的退出,中国绿证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将更加稳固,有望成为国内市场消费的主要选择。这将有助于统一国内市场,推动新能源电力的管理,以及促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电证书颁发和交易规则》也有助于规范绿证核发和交易行为,提升绿证交易活跃度。

从市场数据来看,中国绿证市场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7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82亿个,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8.89亿个。同时,绿证交易量也持续攀升,2024年7月全国交易绿证2447万个,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交易绿证2.91亿个。这一数据表明,随着绿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市场对绿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绿证市场未来发展

未来,绿证市场的发展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不断攀升,绿证的供应量将持续增加。这将有助于缓解市场供需矛盾,降低绿证价格,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参与度。其次,随着碳市场的协同发展,碳价的持续攀升可能成为驱动绿电、绿证价格上涨的催化剂。

此外,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也将对绿证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电证书颁发和交易规则》以及《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都为绿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国际绿证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将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证书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市场动荡终将过去,这一挑战的背后也是中国绿证市场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交易平台的建立,绿电证书将成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未来,中国绿证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推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多积极贡献。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