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的助推下,叠加能耗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及双碳等影响,曾经占据煤炭消费主导地位的电力用煤,增速逐渐放缓,而煤化工用煤需求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这其中,新疆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战场,其煤化工产业或迎来“大爆发”。
2010年代是油价“百元”的时代。彼时,西北内陆煤炭资源省份发展煤化工已经掀起过一股热潮,然而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发展历程不尽如人意,产业竞争力也在油煤价格的起伏中曲折向前。坐拥资源优势的新疆,甚至长期缺乏大型煤化工产业集群。
但近年来,诸多变化悄然重塑新疆煤化工产业格局,使其重焕生机。
在一带一路建设与能源保供战略推动下,新疆凭借其“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优势,以及丰富的石化能源资源,成为全球关注的能源焦点。煤炭产业链发展被寄予厚望,成为新疆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储备基地到保供基地,新疆煤炭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迎来飞跃。从2020年《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的“超前规划并做好应急储备”到2022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的“建设新疆为煤炭供应保障基地”,新疆煤炭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7-2023年,新疆原煤产量由1.67亿吨提升至4.57亿吨,年复合增速为18%,产量占比从5%提升至10%,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
据中国报告大厅最新研报指出,现在新疆煤化工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从2024年开始,新疆就不断有大型的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新疆煤化工将要开启新篇章。中国报告大厅预测新疆煤化工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接下来五年,预计新增的煤炭消耗量能达到3亿吨,投资额更是要超过5000亿。
新疆具备低廉的能源价格,充分为煤化工发展赋能。
煤化工下游产品种类繁多,从主流煤化工品种分析,原料及燃料动力成本占煤化工品的40%-77%,是最大的可变成本。而新疆发展煤化工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低廉的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优势显著。
23年新疆原煤产量达4.57亿吨,全国排名第四,产量占比9.8%;已查明煤炭储量4500亿吨,排名全国第二,资源储量达2.19万亿吨。其中准东开发区预测资源量3900亿吨,占全疆储量(2.19万亿吨)的17.8%。
根据新疆煤炭交易中心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9日,准东4800、5000卡动力煤价格仅160元/吨,煤价低廉使得发展煤化工的成本优势凸显。
新疆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运输瓶颈逐一突破。
过去,新疆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因交通不便,外运成本高昂,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如今,新疆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从“没有一寸铁路”到进入高铁时代,兰新铁路历经38年艰苦建设,打通隧道20座、架设桥梁775座,修建涵管2529座,完成路基土石方7561万立方米,实现兰州与乌鲁木齐直通,为煤炭外运提供了大动脉。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南疆铁路西延、精伊霍、喀和、奎北和兰新高铁等建设工程相继完成。截至目前,新疆铁路运营里程达9525.6公里,覆盖全疆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
铁路网不断完善,如今新疆形成了以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为主通道、临哈铁路为北通道、格库铁路为南通道的“一主两翼”交通格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物流成本。疆煤外运在青甘、川渝等地市占率提升,价格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未来随着林哈线的全线打通,新疆地区与内地的交通联系将变得成本更低,更为密切。
有机构表示,预计到2030年新疆铁路外运能力将达到5亿吨,全面解决运力瓶颈,为后续煤化工的外运消纳赋能。
水资源方面,目前引额济克/引额济乌工程给新疆煤化工产业提供了较好的水资源支撑,中长期看,准东开发区计划2024-2026年期间建设12个水利工程项目,有望给煤化工发展提供较好的供水保障。
除上述原因之外,近年来的高油价也是促使煤化工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众所周知,煤价决定了煤化工的成本,油价决定了煤化工的利润空间,截至11月18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在70美元/桶以上,高位的原油价格催生了煤化工项目的经济性,给煤化工经济性提供了较好支撑。
截至目前,新疆在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外送煤炭的同时,以“煤”为基,初步构建了以准东、吐哈、伊犁等为主的煤化工产业发展集聚区,以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潜在煤化工项目投资总额达10329亿元,其中新疆4916亿元,其他省份5413亿元。按照5年完成投资进行测算,对应年均投资规模达2065.8亿元,较测算的21-23年年均投资644.3亿元相比增长220.6%。新疆拟建在建的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油项目投资规模分别为1189、2679、1048亿元,对应产能分别为940万吨、340亿立方米、700万吨。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其中包括:
1)煤的气化:将煤转化为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合成气可以进一步用于生产甲醇、合成氨、合成油等化学品。
2)煤的液化: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如煤制油,这一过程可以提供替代石油的能源。
3)煤的干馏: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加热煤,产生焦炭、煤焦油和煤气等产品。
4)煤的化学转化:通过化学反应将煤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如塑料、合成橡胶、化肥等。
其中,煤气化、煤液化、甲醇制烯烃等技术又称为新型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有着显著的区别。传统煤化工主要生产焦炭、煤制合成氨等初级产品,而新型煤化工则能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更为高端和多元化的产品。
新型煤化工所采用的技术包括煤气化技术、煤液化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等。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还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煤气化技术能够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为后续的化工生产提供原料;煤液化技术则可以将煤炭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如柴油、汽油等,提高了能源的便携性和适用性,同时通过煤气化和净化过程可以减少硫和氮的氧化物排放。
煤炭能源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对于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煤化工产业作为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规划。
2024年9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也提出要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仍需大量清洁煤炭提供过渡和兜底保障。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石化产业安全、促进石化原料多元化具有重要作用。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