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资源节约 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二)

2004/6/15 0: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用20年时间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保障了经济总量翻两番。但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和体制上的弊端,从总体上说,电力发展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较高消耗和较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只有进一步调整电力能源结构,转变电力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
    资源节约是电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用大体20年的时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电力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
    近几年的工业发展情况表明,我国工业的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化工业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能源消费进入了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加之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将使人均耗电量呈增长趋势。
    当前,我国能源和电力的消费水平都很低,2003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0.303千瓦,人均发电量1474.3千瓦时,人均净用电量1205.5千瓦时,只有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5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17%,相当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20世纪50~70年代水平。我国优质能源,特别是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也很低,2000年世界平均为18.0%,我国只有12.4%。
    近几年,电力需求十分强劲。2000-2003年,全国GDP分别增长8.0%、7.5%、8.0%、9.1%,同期电力增长分别达到10.97%、8.43%、11.48%、15.30%。自2002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除东北地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偏紧,局部地区季节性、时段性严重缺电。
    今后20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电力需求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建国以来,我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平均每10年翻一番,今后20年平均每年需要新增装机3000万千瓦左右,到2020年人均装机预计0.6 千瓦左右,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5亿千瓦左右,发电量将达到42000亿千瓦时左右。
    2000年世界人均一次能源消费2.1吨标准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6.7吨标准煤,美国、加拿大高能耗国家达到11.7吨标准煤。2003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1.3吨标准煤,按照经济发展预测,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约为30亿吨标准煤左右,将比200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4.8亿吨标煤增加一倍,人均接近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总量接近目前美国消费水平。由于我国能源结构特点,要再次用能源总量翻一番保证经济翻两番,只能采取更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一方面要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必须通过资源节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实现。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煤电在发电中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16.67亿吨,发电用煤占煤炭总产量的50%,同时产生2亿吨灰渣,火电消耗水量约53.4亿立方米。到2020年,燃煤机组容量也将达到6亿千瓦左右,比现在增加一倍,发展受到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和运输能力的极大制约。
    我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是事实,但我国有12.9亿人口,化石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56%。煤炭资源丰富,但经济可采精查储量不足,勘探程度低,产能建设严重滞后,按目前煤炭产能规划及产能消失趋势,2010年原煤供需缺口约1亿吨以上,2020年供需缺口6亿吨以上。已经探明的石油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8%,产能增长有限,2010年供需缺口1.2-1.7亿吨,2020年供需缺口2.5-3.3亿吨;天然气探明资源储量人均仅为世界人均的6%,2010年供需缺口300亿立方米,2020年供需缺口约70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只有2076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煤炭储量比较集中的华北、西北地区更为突出。
    当前电力需求强劲,在国内引起了新的一轮投资热潮,由于传统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没有改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局面,并与已经过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互为因果。另外,资源的粗放利用和环保措施的不足,造成对环境的影响的日益加大。因此,走资源节约型道路是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性任务。
    建议采取的一些措施
    面对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电力行业必须下大力气,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同时,切实改变增长方式,做到“节约优先”。为此,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