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煤化工业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我省大力发展煤化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从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上看,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及进口石油的增长,为保障能源安全,国家将石油替代战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煤化工业开始,实行化工原料路线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从资源上看,我省拥有华东地区最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淮南和淮北两大煤田,已探明储量267亿吨,占华东地区煤炭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煤炭种类齐全,主要为优质动力煤和冶金炼焦用煤;煤质优良,具有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特征。目前全省产原煤约70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将达到15000万吨。长江、淮河横亘南北。丰富的水、电等是发展煤化工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
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省煤炭及煤化工产业已形成了一定基础,特别是淮南、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淮化集团等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中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生产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具有较好的引进、消化和技术创新能力。
我省地处华东腹地,临近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是华东重要的能源基地,配套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因此,煤化工业产品能够近距离运输和销售,颇具市场竞争力。加上煤化工业技术日臻成熟,一批大型煤化工业装置正在陆续投入商业化运营。
超前规划布局推动企业重组
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据了解,我省有关部门已先行做好规划布局。已委托中国石油化工规划院编制安徽省煤化工发展规划,并开展了诸如建设淮南煤化工产业基地的专题研究。规划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原煤加工能力,其中焦炭1000万吨、合成油品100万吨、合成氨300万吨、甲醇200万吨、烯烃等煤化工衍生产品200万吨。
按照“起点高、技术新、规模大、污染轻、效益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原则,适时提出了一批具有牵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储备项目,主要有: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总投资400亿元,年产焦炭440万吨、电石140万吨、烧碱8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等产品;大型煤制甲醇、烯烃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年产120万吨甲醇、40万吨烯烃、10万吨汽油及LPG等产品;10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工程。年产混合油品10万吨,总投资13亿元。这三大工程建成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100亿元,利润16亿元。
在项目实施上,重点推动企业联合重组。煤化工属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只有通过企业强强联合和合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优势聚集,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目前,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的法人组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依托淮北市丰富的焦煤、石灰石资源和滁州盐矿资源,引入一批包括大唐电力、淮北矿业集团、省投资集团、蚌埠八一化工、定远东兴盐业等在实力、规模、资源、技术等方面各有特色的企业联合投资。
解决发展瓶颈尚需共同努力
毋庸讳言,我省煤化工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价过高。目前国内煤价居高不下,由于煤化工工程尚未与煤矿形成一体化的利益机制,价格、运输和进一步发展的风险已经凸现,直接影响了煤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瓶颈制约。煤气化技术、煤间接液化制合成油品、甲醇制烯烃等主要技术目前均由国外大公司垄断。国内技术尚处于中试阶段,尚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条件。
市场制约。煤化工业产品中,低端的产品如甲醇市场国内容量相对饱和,在建和拟建的甲醇已近千万吨,投资过热局面已经形成,亟须后续加工寻求出路。而高端产品受技术制约及与石油化工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弱,市场的开拓进展缓慢。
投资过大。把煤从不清洁的能源转为清洁的化工原料,所经过的流程长、环节多、技术要求高、投资大,经济效益难以保证,成为目前影响煤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政策支持不够。发展煤化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其投资大,治污难度大,亟须扶持,但是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为解决上述问题,全省上下还须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科学决策,周密组织。煤化工程是重大的系统工程,实施周期长、利益主体多、投资风险大,必须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风险规避机制,关键是借用外脑,把项目咨询论证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同时,又要周密组织,精心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二是内引外联,聚集优势。煤化工程属技术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项目,一方面要充分聚合省内各种优势资源,建立项目一体化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推进省内企业强强联合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
三是技术先行,突破瓶颈。我省煤化工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在继续支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为抢得时间,对关键技术宜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注意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专才。
四是系统联动,形成合力。煤化工程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投入产出巨大,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省里需要适时成立煤化工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国土资源、环保、城市规划、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责,加强配合,形成合力,积极为重大工程的建设创造条件。
五是优化环境,争取政策。我省应争取国家优先支持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将重大煤化工程纳入国家“十一五”有关专项规划。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出台支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扩大招商引资。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