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走进"江南第一矿" 汪家寨煤矿

2004/5/13 16:22:24       
    在过去的2003年里,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汪家寨煤矿捷报频传,全矿全年原煤产量突破2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单个采煤面也首次突破了100万吨产量大关。两个百万数据的实现让汪家寨煤矿彻底摆脱了以前名不副实的“江南第一矿”称号,真正成为西南地区规模型煤矿企业。对于一个贵州国有老矿区来说,这个突破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汪家寨煤矿人是怎样取得这一成绩的?为了得到一个真实的答案,记者亲自走进了“江南第一矿”。 

    汪家寨煤矿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境内,距六盘水市区约20公里,从市区出发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快接近矿区时,公路四周景象也由荒凉慢慢变得繁荣起来,一些煤矿生产区和满载着煤炭运输车的出现,让我们明显感到了矿区的气息。很快,生活区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学校、医院、市场……配套的生活措施很是齐全,它们大多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于年代久远,显得比较陈旧,矿区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一个年迈的老企业是如何实现200万吨的年产量的突破,眼前的景象让我们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汪家寨煤矿的办公大楼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在这栋办公楼中,宣传科的李鹏科长首先接待了我们,在他对汪矿历史的介绍中,我们开始对江南第一矿的了解。

    汪家寨煤矿的前身是贵州煤矿管理局成立的水城建井工程处,1958年为了适应大办钢铁的需要而开工建设,1964年,汪家寨矿井开拓了平峒和斜井两个煤矿。1973年4月,平峒煤矿、斜井煤矿合并,成立汪家寨煤矿,当时的设计能力150万吨,“江南第一矿”的称号也由此而得。但汪矿的矿井属于“煤与瓦斯突出”型,煤层易自然,具有爆炸危险性。且这是一个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建设成简易投产的矿井,通风、供水、运输、安全等设施建设都没有完善,地面配套设施欠账更多。因自然条件及煤矿自身落后条件限制,汪家寨煤矿投产后10多年都没有达到设计的年产150万吨能力,“江南第一矿”成为了一个名不副实的称号。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面对企业怎样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汪家寨煤矿决策层决定振兴企业,开始上产量、上质量、上效益、保安全。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汪家寨煤矿跑步迈向“三级跳”:1989年,原煤产量首次达到设计能力150万吨;1990年,达到170万吨;2003年,实现了200万吨的大跨越。

    听完李科长简单的企业介绍后,已到中午时间,12时正汪矿的广播站开始广播了,我们首先听到了一首旋律很激昂但却很陌生歌曲,汪矿的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矿歌。从2000年起,汪家寨煤矿十一届一次职代会上通过汪矿精神、汪矿文明公约、矿徽、矿歌后,矿上开展了广泛的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现在这些都已成为凝聚全矿职工、家属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听到的这首矿歌,就已成为了汪家寨职工们几乎人人会唱的一首歌曲。

    汪家寨煤矿是一个老企业,同其他国企一样,他们有着计划经济年代留下来的重负。正如我们刚进矿区时看到的一样,矿区在建设时期为了方便职工,学校、医院等后勤设施一样都没有拉下。到了市场经济企业自负盈亏时,这些后勤设施却成为了企业发展的负担,为了更好的面对市场挑战,轻装上阵,1999年以来煤矿就对自身机构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同时把煤矿附属后勤机构交给政府管理,实行后勤社会化。轻装上阵、减负增效也就成为他们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员工队伍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但现在人们不愿从事煤炭行业的思想,使煤矿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困扰大部分煤矿企业发展的大难题。汪矿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却有着自己的优势。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筑巢引凤,引进煤炭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尽量引进大学生,留住大学生。下午,我们来到了汪矿两位大学生的单身宿舍做客,两名大学生告诉我们,自从他们来到矿上,矿区就给他们分配了一人一间的单身宿舍,不管是在生活上、工作上,都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心。矿区目前还正积极筹备建设新的公寓楼来改善职工住房条件,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我想这也就是这些煤矿人才能留下来为煤矿奉献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汪家寨煤矿还有一支能打硬仗、敬业创新的干部职工队伍。汪矿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老企业,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一批煤矿专业人员为汪矿建设奋斗了终生。他们在走进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后,虽承受着国企深化改革中的阵痛,而仍坚韧不拔。他们保持着过去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本色,即使在企业因难时期拖迟工资,也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矿区,我们就见到了两位在“三线建设”时期从外省来到贵州支援建设的老工人,经过几十年风霜洗礼,他们的两鬓都已经斑白了,但在谈到汪矿时,他们对煤矿的那份深深的眷顾之情已溢于言表,在煤矿干了一辈子,他们为煤炭工业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是汪家寨煤矿的真正实力。

    来到矿区,如果没有到生产第一线,就不算真正了解煤矿,为了更清楚200万吨原煤产量的突破过程,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知识培训后,下到了矿井中,来到采煤工作的第一线。在采煤面上,全套现代化设备已取代了过去的人们印象中的人工操作,一整套程序割煤、采煤、运煤,都实现了机械化,工人们主要做的就是一些辅助性工作以及机器的监管工作。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一套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综采放顶煤技术装备,它的运转使采煤场面很是壮观。在全机械化的操作下,采煤速度、进度都是以前的人工操作不可比拟的。这套先进设备的成功运用,使汪家寨煤矿步入了高度机械化集中生产的发展轨道。近几年来,在生产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后,汪家寨煤矿把技改和加大科技投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机械化采煤技术逐步得到推广。采煤工作面支护形式由最初的木柱发展到金属摩擦支柱,投入3000多万元购进综采先进设备,安装自动瓦斯监控系统,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机械化全方面投入后,煤矿不管是安全,还是产量和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两天的采访中,我们在汪家寨煤矿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以科技为先、以人才为重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汪矿精神,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加上这么一批愿意为煤矿奋斗终生的煤矿人,年产量200万吨的突破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管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大学生,还是为煤矿奉献了自己青春岁月的“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工人,还是在第一生产线上最苦最累的煤矿工人,他们都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无怨无悔,也正是他们,使汪家寨煤矿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使得中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