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发展煤化工可以从多方面满足国内能源消费需求,并同时实现解决能源发展中目前和未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将煤通过液化技术(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转化为汽油、柴油、LPG等产品,可以满足对液体燃料日益增长的需求,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减少外汇支出;将煤通过气化--合成的途径转化为醇类、醚类代用液体燃料,缓解对液体燃料需求的压力;通过煤气化制成燃料气或合成气,煤气可以直接作为用户燃料使用,也可以通过燃气轮机或其他联产方法转化为电能和其他产品;具有综合效益的大型煤化工(如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可以较好地解决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
煤的液化技术 煤的液化是指煤炭转化为液态烃的技术,它包括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
煤的直接液化首先于20世纪初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实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煤的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目前这一技术已基本成熟。我国1983年至1990年两次从日本和德国引进煤直接液化技术和设备,至今还在继续使用和运行,进行我国煤种液化特性评价和煤液化工艺的研究。由于煤是由许多不同芳环结构组成的碳氢化合物,液化后产物组成复杂,因此给后续分离提纯工艺带来困难。专家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经初步经济分析,在我国富煤缺油的地区建设煤液化生产厂是合理的,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从我国发展战略考虑,直接液化应扬长避短、综合发展,首先要考虑如何通过分离得到宝贵的芳烃资源,供应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的需要;其次再有效地提供发动机油品的需求。
煤的间接液化是德国化学家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以煤为原料先经气化制合成气(CO+H2),再以合成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液态烃类产品,称为费托(F--T)合成。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铁基催化剂F--T合成生产燃料油的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在催化剂研制、合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十五”期间又规划了以生产柴油为主的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北京化工大学研制的新型物种Fe3C粒子催化剂,在实验室用于合成气定向控制转化成丙烯的费托催化反应,获得可喜成果。
据初步概算,煤炭液化技术形成1吨/年产品生产能力的工厂建设投入约为0.6万--1万元,若至2010年形成6500万吨/年成品油生产总能力,则总投入需要3900亿--6500亿元人民币。若以25美元/桶原油价格计算,6500万吨/年成品油相当于8700万吨/年原油,可减少进口原油外汇支出152亿美元/年。
煤的气化技术煤气化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加工工艺,我国非常重视煤气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合成氨和甲醇等生产工艺,配套的煤气化技术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我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研究开发了各类固定床、流化床及气流床气化技术,又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温克勒流化床技术,70年代引进了鲁奇固定床气化技术,80年代引进了加压水煤浆气化德士古气化技术。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和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合作,在“九五”期间承担的新型多喷嘴气化炉的研究与开发已圆满完成了攻关任务,并通过了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能与国际先进技术竞争的煤气化技术的里程碑。
目前可供选择的煤气化工艺技术主要有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和Shell粉煤气化工艺。专家认为,两者均是先进、成熟的煤气化技术,但工艺各具特色。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的优势在于其应用业绩多、经验丰富、装置投资少、国产化程度高;Shell粉煤气化工艺的优势在于煤种适应范围广、工艺指标先进、操作和维护费用低。究竟选择哪种工艺,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多联产系统 多联产系统是指利用从单一设备中产生的合成气来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生产,以得到多种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液体燃料以及用于工艺过程的热和进行发电等。专家认为,因为多联产系统是一个跨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大系统,需要这些行业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加以支持和协调。专家建议,在煤资源丰富地区,以煤为原料实施多联产,以地区有关部门操作为主。第一步,可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先实施电力、合成气、甲醇联产,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资金的改善,逐步扩大联产的内容。这个起步点的选择可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为今后更完善的多联产系统的推广起示范作用。另外,可以在加工高硫原油的石化企业附近,建立以煤炭、石油焦或是高含硫渣油为气化原料的多联产系统,以排除高硫原油炼制所带来的困难。总之,多联产系统能够从系统的高度出发,结合各种生产技术路线的优越性,使生产过程耦合在一起,彼此取长补短,达到能源利用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最节约。
大力发展新一代煤化工能源技术,是在我国技术经济高度发展进程中采取的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措施,它既符合我国资源条件,又能保证国家安全和保护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