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阳
2004年,大秦线通过内部挖潜、扩能改造实现较设计运量增运了5000万吨煤炭,相当于用几百亿元建设资金,新建一条大能力通道,相当于增运一个华北电网、13.4个装机容量百万千瓦时的中型发电厂一年的发电耗煤量,为国家增加工业产值1000亿元。这是中国铁路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新创举———
2004年12月23日18点,从我国唯一一条运煤通道———大秦铁路(大同至秦皇岛)传来捷报:大秦线提前8天实现全年运量1.5亿吨,比年计划超额完成25.87万吨,与2003年同比增运煤炭3165.7万吨,比当年设计运量超运5000万吨,相当于再建一条大能力的运输通道。
大秦铁路运量突破1.5亿吨,为缓解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运力支持,同时这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突破。
全国煤炭市场每消耗16吨煤炭,便有1吨是由大秦线运出的
大秦铁路西起山西省大同市、东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公里,是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据统计,全国煤炭市场每消耗16吨煤炭,便有1吨是由大秦线运出的。大秦线源头连接178条煤炭专用线,联系165个煤站,179个煤炭发运单位,设计运量1亿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之一,担负着全国六大电网、五大发电公司、380多家主要电厂、十大钢铁公司和6000多家工矿企业的生产用煤和出口煤炭运输任务。大秦铁路的运输能力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自1988年底正式开通运营以来,该线年运量逐年攀升,由最初1989年的2007万吨,发展到2002年突破亿吨大关,运输能力达到饱和状态。自2003年冬天以来,铁路部门千方百计挖掘大秦线的运输潜力,集中运力用于煤炭运输,特别是电煤运输,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运力紧张的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
用较少的投入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实现运输能力最大化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铁路运输工作,亲临铁路运输一线视察,要求铁路部门挖掘运输潜力,扩大运输能力,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铁道部党组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科学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形势,确定在加快铁路新线建设的同时,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用尽量少的投入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实现运输能力的最大化。并决定把大秦线运输能力的扩充作为既有线路扩能改造的样板性工程,2004年实现年运量1.5亿吨,2005年实现2亿吨,带动全国铁路既有线运输能力的提升。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多次到大秦铁路运输一线现场办公,要求铁路系统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提出把大秦线建成技术装备现代化、运输组织现代化、运营管理现代化的世界一流货运重载铁路。
开行重载列车是大秦线扩能增效的关键,列车牵引总重由4300吨提高到11000吨
承担大秦线扩能改造任务的北京铁路局,在强化施工组织、优化运输方案、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施工方面,铁路部门克服线路长、工作量大、工期紧、难度大、条件艰苦等困难,既确保了正常运输,又保证了扩能施工改造任务的完成。从运输组织看,大秦线进口有北同蒲线、口泉支线、云岗支线、京包引入线等多条分支,装车源头比较分散;由于翠屏山电厂、遵化电厂、蓟港铁路、茶高联络线必须保证北京枢纽煤炭供应,产生了中途卸车;出口还要供应煤炭出关,牵扯面广。为此,铁路部门按照“强化两头、简化中间”的原则,优化了运输组织,取消了大准-湖东、湖东-秦皇岛、云冈支线-大秦本线三条主要线路机车的途中换挂作业,实行长交路拉通运输。开行重载列车是大秦线扩能增效的关键,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大秦铁路公司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关,使列车牵引总重由4300吨提高到11000吨。2004年12月12日,又成功地组织了20000吨货物列车牵引试验。这次实验成功,标志着中国铁路重载运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也为2005年实现2亿吨运量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大秦线通过内部挖潜、扩能改造实现较设计运量增运了5000万吨煤炭,相当于用几百亿元建设资金,新建一条大能力通道,相当于增运一个华北电网、13.4个装机容量百万千瓦时的中型发电厂一年的发电耗煤量,为国家增加工业产值1000亿元。铁道部表示,大秦线实现煤炭运量1.5亿吨不是终点,2005年将达到2亿吨,并且还要通过不断的挖潜改造,扩能增运,向年运量3亿吨甚至4亿吨迈进。
大秦线的扩能改造,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铁路在既有线扩能改造上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为建设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和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起到了示范作用,为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运力支持。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