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是千方百计地找水,只要是能收集到的,包括下雨后在码头产生的径流,哪怕是职工浴室产生的洗澡水,我们都不放过。”8月2日,秦皇岛港务集团卫生环保中心主任孙远东向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表达了他们对水的渴望。因为秦皇岛缺水,而港口除尘又离不开水。
百年大港秦皇岛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其下水煤炭、出口煤炭均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总量的50%%左右,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2003年完成吞吐量1.256亿吨。
在当前煤、电、油、运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秦皇岛港自然也义不容辞地日夜抢运,最近,港口的最高日卸车量、日装运煤炭量更是被一次次刷新,6月份运输煤炭1100余万吨,创下了建港106年来的月度最高纪录。
如此大量的煤炭在港口运输、装卸、贮存,所产生的煤尘污染问题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与码头上的忙碌景象相映成趣的不是烟尘滚滚,黑水横流,而是白色的海鸥在蓝天白云间自由滑翔。
这样的景象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孙远东他们及时找到了水。
孙远东说,截止到2003年年底,港口环境保护累计投资已达2.6亿元以上,用于煤炭除尘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投入巨资购置了布袋和静电除尘器等干式除尘设施,以及皮带淋洒、堆料淋洒、装船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在目前电煤运输量大增的情况下,煤炭在卸车、皮带运输、堆放及装船过程中,时刻都会享受“淋浴”,洗去灰尘,以避免粉尘对空气及海洋的污染。
这些设备和技术很多是离不开水的,“用自来水太贵,而且节水办也不同意;用海水,对煤的性能可能造成破坏,也不可行。”孙远东说,两年前,秦皇岛港务集团公司与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清华同方公司合作,一期投资1650万元建设了污水深度加工厂,经过对千方百计收集来的污水进行处理,获得中水,用于煤炭喷淋除尘以及绿化灌溉等。该系统于2002年8月开始运行,是自动化的,可以通过在线监测,随时了解水质状况。
据悉,秦皇岛港目前每天回用的中水约1万吨。孙远东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把免费获得的污水加工成中水,目前的成本是每吨1—2元钱,而现在工业用水每吨需4元多。每天回用中水1万吨,企业至少可节约2万元,三年就可收回投资。一笔是“环境账”:用1吨中水,就意味着可少用1吨自来水,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此外,把本来要排入渤海的污水加以利用,会大大减少了入海污染物。
除了中水回用喷淋除尘以外,秦皇岛港治理煤炭烟尘还有另外的一个杀手锏———对于堆存时间长的煤炭,他们采用了抑尘剂。这是从加拿大引进的一种产品,当它喷洒到煤炭的表面后,会迅速在煤炭表面结成一层薄薄的“壳”,即使风力较大,也不会导致扬尘。
据介绍,在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评选的“2004年度环境保护科技奖”中,秦皇岛东港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回用工程名列其中。现在,秦皇岛港已经启动日产2万吨的中水回用二期工程。
“环渤海地区极度缺水,应该充分利用好污水这一资源,中水回用,节水减排,”国家环保总局海洋环境保护办公室助理调研员李义强调,“这对渤海早日变成碧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中水管道不配套、人们认识还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环渤海地区中水回用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