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峙了10天后,2006年"全煤会"在无果中宣布结束。然而,"斗争"仍在继续,且日渐白热化。
煤企背后的用意不言自明:你电企不是要压低煤炭价格吗?俺不能给你玩了,俺少生产点总可以吧?只要压低了产量,还愁市场紧缺这只手不能把煤价推上去?到那时,看你电企还嘴硬?
电企要从国外买煤。华电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认为,国内煤价现在已经超过国际煤价。据称,华电集团正在做从国外进口煤炭的工作,目前正在谈判,确定进口量。"不能只考虑国内了,要从世界所有煤源、运力、生产条件来考虑配送。"
电企的用意也非常直观:你煤企不是要涨价吗?俺不买你的行不?俺从国外买煤。
其实,煤企春节放假,只能算作一个姿态。在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一直都超过65%,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2003年起,煤炭供应就由过剩转为紧缺,煤企敢放长假吗?舍得吗?更何况国家在关闭4000家小煤矿之后,煤炭供应已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
电企也一样。电煤需求量很大,占到煤炭消费总量的60%左右,我国煤炭总产量约为20亿吨左右,据此计算,电力企业年用煤在10亿吨以上,而我国目前煤炭年进口总量尚不足3000万吨,即使全部当做电力用煤也是杯水车薪。这个巨大的缺口如何补?而且,如果电企大批量从国外进口煤炭,必然促使煤价上涨,进而,带动国内煤价上涨,电企呕气的结果岂不是作茧自缚?
对于这些道理,无论煤企还是电企,都心知肚明。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让对方看,一个是让发改委看,以便在发改委面前赢得更多的支持。"计划电"PK"市场煤"的问题,归结为一句话说,是计划PK市场的问题。发改委像是握着一个长长的棍子,一头是市场化的煤,一头是尚且不能市场化的电,要保持平衡,在目前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作为连接两者之间的唯一支点,煤电对峙的困局必须由发改委来解决。笔者认为,化解煤电对峙有三种方案可选:
其一,煤价在电企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上涨,由发改委出面协调,由国家财政给予煤企一定的补贴,结束煤电之争。这种做法也是较为常规的做法。在德国,正如通过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投资补助、政府收购、矿工补助等等来支持煤炭企业。当然,这种做法也有弊端,在国家下决心将煤价推向市场的情况下,这样做不利于煤价找到其合理的支点。
其二,煤价完全市场化,由国家财政给予电企一定的补贴,结束煤电之争。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弊端,补贴多少才合适?与煤企不同,电企没有受过市场化的洗礼,他们的依赖心态很强烈。这一点从这次"全煤会"可以看出来。如果说煤企对煤价涨幅达不到理想价位还有心理准备的话,电企则完全等着发改委来为他们"操办"了。实际上,如果从历史上来看,煤企由于电煤价格过低承受的痛苦,要远远超过电企。电企早就被宠坏了。
其三,煤电真正实现联动,由煤炭和电价同步市场化。由于电力还不能竞价上网,目前的煤电联动,其实是一头动一头不动,导致的结果是要动的动不了,不动的被动的追着跑。现在发改委之所以不敢让电价市场化,是担心电价波动太大,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是,这一天总归是要到来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在终端电价上引入竞争,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电力领域,激活竞争,让电价真正走向市场化。这或许是最好的一个解决办法。
信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