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煤电之争再掀波澜,重点电煤合同签单寥寥,煤电价格之争被推向新的浪尖。在新的煤电价格之争中,煤炭企业要求涨价,电力企业要求价格保持不变甚至降价,到底电煤应该是涨、是降,还是保持原价不动呢?业内人士李朝林称,电煤价格的小幅度上扬肯定无疑。
——提高电煤销售价格是市场利润平均化的要求
目前,整个煤炭行业的利润率比较低,由于电煤计划价格偏低,远低于市场平均交易价格,电煤销售本身很少有利润,有的甚至亏本。
——煤炭生产成本增加,低成本煤炭产品逐步退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煤炭生产成本的构成中,提出了煤炭生产经营完全成本的新概念,煤炭生产的成本不仅包括传统的直接生产成本,还包括安全治理成本、环境保护成本、资源购买成本、可持续发展成本、行业退出成本等,这些成本的列入,势必增加煤炭生产经营成本。成本的增加无疑会推动煤炭产品销售价格的上扬,完全的煤炭生产经营成本成为煤炭价格上涨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
目前,一些退出市场的小煤窑、小煤矿一般建设成本低,安全设施欠帐多,开采深度浅,生产环节少,生产条件简单,容易开采,单位煤炭产品生产成本本身就低;一些大型规范的煤矿,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高,设备投入多,开采深度大,生产环节多,运输战线长,回采难度不断增加,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单位煤炭产品生产成本上扬将无法阻挡。
随着国家煤炭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煤炭生产成本核算的日趋科学化,传统的只计算煤炭直接生产成本的办法将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只计算直接生产成本的小型煤矿及个体煤矿的数量不断减少,意味着低成本的煤炭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合理成本的煤炭产品将逐步扩大以至全部占有市场份额,合理的完全成本的导入就意味着电煤生产成本的提高。生产成本增加了,低成本煤炭没有了,电煤价格自然也就提高了。
——电煤价格的市场化必定推动价格上扬
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让煤炭行业牺牲本行业利益,以远低于市场煤价的“计划价格”供应电煤显然是不合理的;只有以市场价格供应电煤,煤炭企业才可以逐步从规范平等的市场交易中得到好处。目前,还存在着电煤市场价格双轨制,但计划煤价的退出,市场煤价的登场乃至占领整个交易市场,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目前,在我国的煤炭市场定价中,除电煤价格外,其它煤炭品种都已实现了市场化定价。电煤之所以没有实现市场化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政府采取了行政干预手段,抑制电煤价格上涨。电煤价格放开后,政府不再对电煤价格上涨进行干预了,在电煤市场上积聚的电煤价格上涨的动力将被释放,根据目前的供求状况,及煤炭市场交易中明显存在的市场电煤价格较大幅度高于计划价格的现实,电煤价格放开后就要按照市场价格销售,价格上涨将不容置疑。
——电煤供应偏紧将刺激煤炭价格上扬
2005年四季度以来,特别是近段以来,从全国煤炭市场的供应形势来看,出现了电力企业消耗煤炭数量不断增加,而煤炭市场供应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主要中转港口、煤炭交易集散地的库存又不断降低、部分发电企业的内部煤炭库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可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却随着安全生产标准的提高而有所降低,煤炭生产企业本身的库存也由于运输状况的缓解而降到较低的水平,很多煤炭生产企业基本上既无库存,更无积压。
以全国最大的煤炭交易集散地秦皇岛港为例,从2005年10月26日、11月24日、12月27日到2006年1月13日的库存数量呈不断降低的趋势,截止到1月13日港口库存只有317.9万吨,和10月、11月份相比库存降低了100多万吨,煤价近日已上涨5-10元/吨。河南、山西等主要产煤省区的一些地区煤价也在上涨,近期河南永城地区的无烟煤价格上涨20元/吨,许昌的优质贫瘦煤上涨30元/吨以上,山西阳城的无烟末煤上涨15元/吨左右,临汾地区煤炭上涨10元/吨以上,山东省一些电厂的也已提高了收购价格。这样,生产能力的相对不足,库存的减少,消费的不断增加,电煤价格的小幅度上扬肯定会变成电煤价格放开后的现实。
——不安全生产能力的退出将在短期内降低产能
由于国家在强化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2005年全国累计停产整顿的煤矿近13000个,造成全国性的煤炭产能降低,煤炭产量下降必将影响电煤供应格局,推动电煤价格上涨。再加上不断膨胀的煤炭消费需求,势必造成短期内的煤炭供求矛盾有所升级,这就要求采取小幅度涨价方式来缓解这种矛盾。正如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人士所说,煤电之争表面是电煤价格之争,实质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争。“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副秘书长、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表示,这次衔接会上重点电煤合同陷入僵局,实质是电力行业由于长期享受优惠煤价,还未能及时转变观念,接受电煤由市场定价的现实,“而不是价格问题”。
信息来源:新华社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