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紧缺”、“基本平衡”、“有过剩压力”,诸多词汇传递出中国煤炭市场扑朔迷离的信息。
煤炭市场
信息不对称、产量和产能的过剩惯性、媒体客观宣传的“声东击西”等等,都使煤炭市场增添了许多问号。 特约记者赵加积
2006年1月5日从济南全国煤炭订货会上传来一条消息,山西铁路运煤能力达到3.2亿吨,其中电煤订货安排了2.1亿吨,比重占总量的65%,而去年仅为55%。电煤价格今年进入市场,参加订货会的一些电力公司认为,今年煤炭宽松,价格不能涨幅太大。而一些煤炭企业认为电煤价格与市场价相差60—100元,应该涨一些。电煤价格涨多涨少?成了济南煤炭订货会的焦点,而焦点背后是煤炭的供求平衡还是已经过剩。
两个版本
2005年和2006年的煤炭市场是什么态势?对2006年中国煤炭市场预测,记者看到两个版本。
一个是国家发政委副主任欧新黔2006年初在济南讲话的版本。2006年中国煤炭总需求为22.5亿吨,其中国内需求21.7亿吨,电煤为12.1亿吨,还有8000吨出口煤。她还说截至2005年4月,全国拥有煤炭生产许可证能力为22.6亿吨,超过2006年的需求。产能过剩压力逐步显现。不过这里有不确定因素,即2006年将有4000多处被关闭的小煤矿,对煤炭产量有一定影响。总之2006年煤炭保持总量基本平衡,但不排除个别地区及部门紧缺或积压。
第二个是国务院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煤炭需求(国内)预测模型”,测算公式:需求总量=国内煤炭需求+煤炭出口量+焦炭出口折合量-煤炭进口量.总需求为215073.1万吨,同比增长13415.1万吨,增长率为6.65%。其中国内需求为208573万吨,同比增加14515.1万吨,增长7.48%。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集中在发电、钢铁、石油加工、水泥、化学材科5大行业,用煤比重占总量的79.8%。
2006年的煤炭需求是建立在2005年等的基础之上的。2005年我国生产煤炭预计为21亿吨,比2004年的19.56亿吨,增加了1亿多吨,增长了约7%左右。这是自2003年以来,煤炭产量增长的最低幅度。2003年,我国生产煤炭16.67亿吨,比2002年的13.6亿吨增加了3.07亿吨,增长22.6%,而2002年比2001年11.61亿吨,增加了1.99亿吨,增长17.1%。从此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大约每年以17%—22%的幅度增长,但到2005年仅增长7%,2006年的预测也仅增长6.65%。这除了我国宏观调控正发挥作用外,也说明我国煤炭行业也根据市场需求放慢了增长速度。
统计之误
实际产量和产能远远大于统计数字。2005年底,记者在山西煤炭行业采访期间,深感煤炭过剩之风已频频吹来。
读懂了山西煤炭,就看懂了中国的煤炭市场。
“煤炭的拐点已经出现”、“国内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一定会发生”、“山西2005年实际煤炭产量不止6亿吨”……山西业内人士的感慨已传递出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信息。据山西省一位副省长在研讨会上的介绍,实际产量和产能多于统计数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山西煤炭产量实际远远多于统计数字。去年底一厂家送给记者一份煤机资料,上面写着山西煤炭产量(2005年)6.2亿吨,但报表上仅为5亿多吨。道理很明显,许多乡镇私人开采的煤炭产量无法统计,仅太原市就发现的这种没有登记的煤矿有1000多座,山西约4000多座。由于私开小煤矿太多,产量很多,山西2005年2月份产量是2604万吨,但销售量为3440万吨,销售大于产量836万吨。多余出的836万吨煤炭,山西煤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说肯定不是上年库存的,因为山西当时煤炭供不应求,用户在煤矿口等煤。这部份煤大概是没有统计的私人煤矿的,但报了销售量。
二是全国许多煤矿都存在超产现象。由于煤炭价格飞涨,煤矿利润十分丰厚,全国的煤矿几乎都在拼命超产。如山西朔州细水煤矿,年生产能力为15万吨,但年产量要达到45万吨,白天黑夜几班倒生产,导致发生了全国闻名的“3·19”特大死亡事故。超产目前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国过去大约有2.8万座煤矿,每个矿每月超产100吨,一年为1200吨,一年超产约3000多万吨,而大煤矿一年超产百万吨是一盘小菜,有人估计超产不报的煤炭一年不下5000万吨。
三是煤炭投资过猛、产能过剩。据中国煤炭协会的一名副会长说,近几年累计投资煤炭的资金已达2000多亿元。全国煤炭行业的投资2003年为437亿元。同比增长43.3%,2004年为702亿元,同比增长60.8%。2005年前两个月为31亿元,同比增长148.7%。业内人士分析,2005年对煤炭的投资可能接近900个亿,同比增长50%左右。投资过猛还有一种潜在形式,按照国务院投资主营部门规定,国家规划区内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其它项目一律由地方政府审批。有些煤矿为逃避审批和监督,或不经审批核准,或报小建大,如45万吨的矿井实际是投资90万吨或120万吨建设。这一部份的投资及过剩能力就很难统计。
四是交通运力增加,过剩问题渐现。据业务人士分析,实际上2004年,中国的煤炭已基本平衡,但由于铁路运力紧张,一些省市出现煤炭紧缺。2005年,国家改造了大秦线和侯月线,增加运力1亿吨,缓解了煤炭紧张局面。2006年,铁路又会增加运力9000万吨。另外秦皇岛扩容改造已基本完成,水运运力及港口能力又会增加5000万吨。铁路和水运运力大大增加,必然缓解煤炭供求关系。
五是库存增加、出口减缓、国际煤价走低等,都会减少需求。到2005年8月底,中国社会煤炭库存为1.35亿吨,同比增长30.4%。2005年底库存已达到1.4亿吨,创近几年的最高纪录。2005年1—8月全国煤矿库存300万吨,比年初增加了4.8%。2005年1—8月全国煤炭出口累计完成4874.9万吨,同比下降17.1%。预计全年难以完成出口8000万吨任务。同时中国从越南、澳大利亚进口煤炭增加,由于越南等国煤炭价格优势,我国广东等省大量进口煤炭,2004年我国进口煤炭1860万吨,同比增加约40%多,2005年1—7月进口煤炭1495万吨,同比增长55.4%。2005年1—8月间,我国出口煤炭下降进口煤炭增加,都会减少需求。
六是受宏观调控影响,发电、钢铁、水泥等过剩产业需求增幅减缓。据国家发政委公布,我国钢铁、水泥、氧化铝等产业已出现产能过剩,2006年煤炭需求增速大大减缓,特别是焦炭已经出现严重过剩,钢铁、水泥等产业对煤炭需求同比增速减缓,都会使煤炭增幅减小。
发出警报
综上所述,2006年虽然我国要关闭4千~1万多个小煤矿,减少煤炭产量约1亿吨左右,但新增产量和产能、超产产量和产能和未统计的产量和产能,出口减缓进口增加产量和产能大大多于减少的产量,我国的煤炭必然会出现过剩。虽然优质煤短缺,劣质煤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但总量已经过剩。但市场为何却出现扑朔迷离,甚至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短缺呢?信息不对称,导致产量过剩难以反应到终端用户;关闭小煤矿和煤矿事故频发掩盖了煤炭的产能过剩;媒体宣传客观上的“声东击西”形成感觉上的市场紧俏;媒体报道煤炭企业投资猛增、产量增长、超产严重的信息量太少,使人感觉不到煤炭过剩已经出现。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煤炭总体过剩已经初步出现,究竟过剩多少?要看2006年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力度。不过中国的煤炭产量和能力过剩的贯性很大,调控也需要超前,调控晚半步,焦炭悲剧就会在煤炭上不同程序重演。为此现在一定要警惕煤炭过剩。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