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煤电联动 -> 最新报道

如何化解煤电之争的僵局

2006/2/10 8:51:01       

    煤电之争是一个已经延续几年的矛盾,而今年问题愈演愈烈,以致主要的国有发电企业至今未能与煤炭生产企业达成2006年的电煤供应协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加快解决,如若双方再达不成协议,全国各主要煤矿的生产安排、铁路和海运计划以及电力供应等问题都无法落实。
    正月十五过后,全国的工业生产都会陆续全面恢复,工业用电需求将迅速增加。入春之后,农业灌溉对电力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如果煤电继续顶牛,肯定会影响全国经济的平稳运行。所以,发改委严厉催促煤炭和发电企业尽快签订合同。
    现在,有些煤炭企业已经同意降价签协议,而多数企业还没有让步,最后能不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还不好说。原因在于,煤炭企业已经基本脱离计划管束,未必会听招呼。而电力企业大多数是国有的,但国资委对他们的考核标准是“国有资产保值升值”,造成企业亏损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还有一些电力公司已经上市,甚至是在境外上市,重大决策需要董事会批准,否则导致股价下跌,管理层将难以承担责任,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恐怕还是需要有关部门发挥更多的“智慧”。总而言之,这一事件说明,“电力改革”已经不能再拖了,必须加快,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家发改委宣布,原先对电煤价格实行的“稳定、监管、放开”的三原则,今后将转变为“放开、监管、稳定”。
    说明发改委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逐步解决问题,“开发”就是依靠市场。以前过于求“稳”,使一些重大的市场化进程被搁置,造成一些矛盾累积,再不解决将酿成更复杂的局面。例如煤电双方的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直接的问题是今年全国的电力供应会受到严重影响,“拉闸限电”可能会频繁出现,影响经济运行。间接的矛盾是近年来全国建设了大量的电厂、煤矿,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如果煤炭电力生产受到影响,会导致银行贷款不能还本付息。
    煤电之争的根源在于“电力改革”停滞不前和方向性失误
    有专家曾经表示,双方不仅仅是价格之争,而是计划与市场两种体制、两种经济模式的强烈碰撞。这一观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认为“煤电之争”是“市场定价机制”和“电价管制机制”之间的矛盾。其实,电价管制即便在市场化国家也是极为普遍的,中国的煤电之争不是放开价格管制就能够彻底解决。如果供需关系是扭曲的,价格再不管制,煤价电价就会飞涨,消费者将面临不断涨价的压力。实际上,导致煤电之争的根子还是因为“电力改革”的停滞不前和方向性失误所致。
    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电力改革从一开始就以“行业特殊”、“供电安全”为由,将继续隔阻供需双方交易作为改革的前提,政府将配置资源的权力移交给了电网公司,并允许电网通过隔阻供需交易获取经济利益。而“厂网分开”又进一步免除电网保障供电的相关责任,“竞价上网”将为电网创造一个极为诱人的只赚不赔的盈利模式。总之,电力改革的结果使电网公司既不需要为“拉闸限电”对用户进行赔偿,也不需要为电厂发不出电承担经济连带责任,合理合法地挡在供需双方之间,成为唯一的“总卖家”和“总买家”。
    电力作为国民经济动力的核心环节,这种权利和义务的失衡,必然导致整个能源系统出现混乱。其实我们在分析研究中国能源的诸多问题中发现,很多矛盾都与“电力改革”有着因果关系。不是电力不应该改革,而是电力改革没有坚持按照“市场化”的正确方向展开。由于作为用电一侧的企业和城市不能和发电企业进行交易,必须通过电网,而电网还要发电厂“竞价上网”,电网将收购多少电量?按什么价格?发电企业都是一头雾水,所以他们只能去压煤价,与煤炭企业争价格。
    关键在于电力买卖双方建立长期交易机制以及输电配电分离
    解开这团乱麻的关键是要首先在电力买卖双方建立长期交易机制,输电配电应该分离。供电企业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直接对消费者负责。要允许用电企业和没有能力直接交易的用户通过供电公司与发电企业进行交易,特别要鼓励双方签订长期供电协议。价格应该根据用户用电特性和安全要求,由双方以及燃料供应企业和运输企业共同协商,由各级政府进行相应的监管,以保障普通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发电企业要履行这些长期协议,就必须与煤炭和运输企业联合执行交易,将利益和风险一起传递给相关企业,将供需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牢牢捆在一起。面对一个长期稳定的协议,煤炭企业就会加大安全投入,避免事故,控制超产,确保自己的长期利益,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矿难问题。电力用户会根据协议,尽力管好自己的电力需求,控制负荷幅度,提高系统利用效率,自觉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节能降耗工作。
    从今年起,电力和煤炭可能都将面临产能过剩,这为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于近年来的拉闸限电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电力改革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也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并有心理准备。从中国的人口资源现状看,资源性产品和电价迟早还要大幅度上涨。只有电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高水平,中国的节能工作才能有效展开,能源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来源: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