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煤变油 -> 煤变油报道

“煤变油”在国际上只是一种能源战略储备方式

2006/8/16 16:08:28       
“煤变油”即煤炭的液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而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似乎让中国的煤炭巨头看到了商机,也让众多拥有“煤变油”技术的外国机构看到了机遇。目前除了神华在内蒙古的项目外,陕西、山西和云南等地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煤变油”项目。 

    拥有“煤变油”技术,并拥有一定规模,在油价比较高、煤炭生产成本不完整的条件下,可能有经济上的可行性。然而,鉴于以下的原因,我们认为:目前情况下,在我国以煤炭资源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来替代另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进而大规模的商用化是不切实际的,“煤变油”大批量替代石油并不现实。事实上,目前,世界上拥有煤制油技术的国家有德国、日本、美国和南非。但目前真正实施该项目商业运行的只有南非,其他三国只限于研究、试验阶段。即,更多是将“煤变油”当作一种技术储备或是能源战略储备方式,而非以煤代油。 
    面临着油价下跌压力 
    “煤变油”项目的经济价值是建立在国际油价持续稳定高涨的基础上的,而一旦中国大举上马煤变油项目,这些公司也将时刻面临着油价下跌、煤炭稀缺、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风险和压力,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包括美国和日本不愿意在自己国家开展煤变油的根本原因。中国许多公司如火如荼地兴起煤制油项目,可能是机遇,更可能是陷阱。 
    没有上百亿的投资搞不了“煤变油” 
    据了解,上一个1万吨的煤化工项目,基本等于1个亿元的投资。按照这个概算,没有上百亿的投资,基本上没有办法上煤化工项目;而要靠项目圈煤的成本,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在很多企业认为,有个几百万元资金、有煤,就可以搞煤变油,想法太简单了”。此外,在煤化工技术方面,山西煤炭所是全国最权威的研究机构之一。目前国内已经上马的几个煤制油项目,很多采用的是他们的技术。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各方面需要。 
    “煤变油”是对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际上,“煤制油”是用一种稀缺资源去换另一种稀缺资源的行为,从能源产业上来讲更是一个高耗能的项目,能源效率非常低,转换之间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目前国内普遍上马的间接转换技术,生成一吨成品油需要消耗掉4-5 吨的煤,即便是转化效率最高的神华项目也要消耗3 吨优质的神华煤。“煤变油”能源转换效率不足一半,称得上是一种负能量转化过程,是对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 
    可用于“煤变油”的煤炭资源十分有限 
    根据《2004 中国煤炭发展报告》显示,到2002 年底,中国探明可以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仅1886 亿吨,另有3317 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 亿吨资源量。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煤炭资源,但是人均占有量却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尽管理论上中国有着1 万多亿吨煤炭储量,但是目前全国平均煤炭资源回收率仅为30%,而小型矿井不足15%。也就是说2005 年煤炭产量超过20 亿吨,那么实际消耗资源就超过了60 亿吨。依照目前的产能和利用方式来看,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30 年。 
    此外,我国煤资源种类也很不平衡,因此国家实行煤炭资源分类使用和优化配置政策。炼焦煤(包括气煤、肥煤、焦煤、瘦煤)优先用于煤焦化工业,优质和清洁煤炭资源优先用作发电、民用和工业炉窑的燃料,高硫煤等劣质煤主要用于煤气化工业。无烟块煤优先用于化肥工业。除了上述之外,只剩下褐煤和煤化程度较低的烟煤,才能优先用于煤液化工业。因此资源十分有限。 
    更进一步,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小煤矿分会副会长马德军的调研,“像华东、华西、长江以南的一些贫煤省份并不适合搞‘煤变油’项目”。据了解,自1999年就开始运作的河南平煤的平顶山50万吨“煤变油”项目,曾经和壳牌合作间接煤转油,最终因煤种不适合采油,被迫搁浅;“十五”规划中的黑龙江依兰的直接液化项目,由于没有得到国家进一步批准,也处于停滞状态。 
    没有充足的水资源,“煤变油”就是一句空话 
    同时,“煤变油”对水资源需求量极大,必须建立在水源附近。对于一个年产100 万吨的“煤变油”项目,吨产品耗水在10吨以上,相当于一些地区十几万人口的水资源占有量或100多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水资源保有量。中国本身淡水资源贫乏,目前进行“煤变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更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当地生态环境已相当脆弱,再上马“煤变油”,无疑是在饮鸩止渴。而“煤制油”项目的大量上马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水资源的缺乏。 
    另一方面,除云南、贵州等地外,我国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如果一些地区不顾实际情况,大规模超前规划煤化工项目,一方面有可能形成产能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会打破本地区脆弱的水资源平衡,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煤变油”之后,还要运得出来才行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煤化工产品主要消费在东部沿海地区,产销区域分割。而大部分液态或气态煤化工产品具有毒性或易燃易爆的性质。因此,煤化工项目必须具有较高的产品安全运输保障。盲目上马可能面临“烂在锅里”的尴尬局面。

来源:博览财经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用手机也能做煤炭生意啦!
  • 中煤远大:煤炭贸易也有了“支付宝”
  • 中煤开启煤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新时代
  • 下半年煤炭市场依然严峻
市场动态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


关注中煤远大微信
跟踪最新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