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制油项目运行稳定 已产油逾万吨
记者11月20日从内蒙古伊泰集团了解到,自今年3月20日煤间接液化第一桶油品成功,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运行,其16万吨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累计生产出包括柴油、石脑油、重柴油、液化石油气等油品1.2万多吨。目前生产线运行稳定,运行负荷达到70%以上。
据内蒙古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介绍,内蒙古是全国煤炭储量大区,仅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田储量就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作为全球第一个全面掌握煤直接、间接制油自主技术的国家,今后中国煤田有望变成“油海”,能源安全将获得多元化的支撑途径。推进煤制油技术的研发并率先进行工业化生产,是伊泰集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工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主攻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开发。中国科学院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煤间接液化技术86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主持项目技术研发工作。2002年4月,研究处于关键阶段时,遇到资金短缺制约。伊泰集团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伸出援助之手,注入1800万元,解决了项目研发的燃眉之急。此后不久,山西煤化所与伊泰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伊泰集团在这一核心技术的总含量中拥有15%的技术股权,并享有优先使用权。
2006年,伊泰集团公司与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同年4月,伊泰联手山西煤化所和另外4家国内煤炭企业共同组建成立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伊泰出资2.27亿元,控股45.4%,标志着伊泰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煤基合成油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
即使在企业资金最紧张的时期,伊泰集团依然全力保证了煤制油第一期工程近27亿元的投资。经过三年的建设,先后数十次调试、检验、试运行,年产 16万吨成品油的我国第一条系统集成煤基合成油生产线,终于实现了稳定运行、连续运行状态,达到了设计目标。据测算,每3.5吨标煤可以产出1吨油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区政府主席巴特尔曾先后来到伊泰煤制油现场考察指导。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到现场考察后认为,这套煤间接液化装置,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间接煤制油完全可以推广。
打造煤炭深加工产业链
据李永旺介绍,我国的煤制油生产是零排放的过程。伊泰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配套建设的脱硫系统,化学合成过程中把对人体有害的硫磺、汞等重金属分离出来直接作为产品回收。比如煤里的硫磺,作为产品分离出来后,每吨市场价为5800元。如果我国大力发展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替代能源,省下的电煤就可以进行煤制油,并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由于伊泰煤制油项目采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因此是绿色生产。项目对排水严格执行清污分流、一水多用、废水回用的原则,采取以空冷代替水冷、冷凝水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及中水回用、水加点等先进技术,将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达到 93%,冷却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8.7%。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伊泰集团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科学发展,2008年以销售煤炭3520万吨的业绩,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净利润43.7亿元,纳税30.2亿元,创下了连续五年零死亡的安全生产记录。
据了解,伊泰集团计划在第一期年产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拟投入565亿元巨资,进一步建设煤矿—煤制油—乙烯延伸加工一体化的年产580万吨煤制油基地及打造煤炭深加工产业链。
来源:中国工业报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