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煤田:中国台湾省的地槽型第三纪煤田,它位于台湾中央山脉西麓的中、北段,自北向南越基隆、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台南等县、市,总长230Km,呈新续的弧带状。煤田所在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炭资源相当有限,经半个多世纪的高强度开发,即将休尽。
1. 地质构造
台湾中央山脉由下第三系变质岩系构成,山体系老、新第三纪间的褶皱造山运动时隆起,其西麓的煤田区,主要由一套厚逾10000米的上第三系类地槽型沉积岩积岩组成,煤系又遭受强烈构造变动变动,一般呈倾伏褶曲及短轴状褶曲产出,煤层除局部属缓倾斜外,大部为倾斜至急倾斜,构造复杂程度中等。更新世的岩浆活动,部分以浅成侵入体形式影响煤层。
中新统是浅海一滨海相砂岩、页岩及石灰掣目,岩性比较单调但延展稳定,海相层所占比例d北递减,煤层则由北向南变少、变薄。煤系中煤乡噪层多达百层以上,按0.25m为最小可采厚度,噪组的可采煤层情况为:
(1)木山组。含可采煤层2~3层,分布于劣殴基隆一台北一带;桃园以南无可采层。
(2)石底组。含可采煤层l~6层,分布于炽北段,以基隆一台北一带发育较好;苗栗以南:皂。
(3)南庄组。全煤田均发育可采煤层,以新栗附近较好,含可采煤层2~4层,向南、向北可采煤层数均减少。
2.煤炭资源
台湾煤田原赋存煤炭资源量约0.4GT,经长期开采,目前保有储量仅约数兆吨,煤咱以长焰煤及气煤为主;新竹县东的嘉乐煤矿和诌东的南庄煤矿,曾产出良好的煤焦用煤;基隆自石、武丹坑矿,曾产出无烟煤\贫煤。总的讲来1分中至低,硫分多中等偏高,固定碳较高,为350%,发热量为22.7~31.5MJ/kg。
3.开采地质条件
台湾煤田煤层普遍极薄,—层厚度为0.3~0.6m,但稳定性极好,构造亦较通常以0.25m为最小可采厚度,采出率相当高,组和石底组的煤,风化自燃速度较快。
4.开发概况
基隆附近在明代起即有手工采夕世纪中叶已有小煤矿40多处。1874年,清朝两江总督沈葆祯筹建官办基隆煤矿,1878年正式投产,日产300t,是中国第一个近代煤矿。1894年台湾沦陷本人对全煤田进行高强度开采,到20世纪40年产量达2.00~3.OOMt,成为台湾主要出口物资之咽其创汇价值一度与茶叶、水果分列为前三名。1945凋光复后,煤田年产量多年维持在3.00~5.OOMt间,硼20多年里自给有余,尚有出口。到70年代,由于煤溺圈资源枯竭,产量逐年下降,1972年起台湾煤炭不删用,开始进口;1989年产量跌到1.OOMt以下,1991年仅产煤0.40Mt,台湾用煤98%需靠进口。预计在2000年前后,台湾煤田内的煤炭开采活动行将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