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之东部,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基中含煤面积4.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是国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早中侏罗世和晚石炭,二叠世为其最重要的成煤期.五大煤田分布于渭北和陕北.陕南仅有佳话量数百至数千万吨的煤产地十多个.北部为黄土高原,标高900-1500米;中部称关中盆地,标高320~800米;南部为秦巴山地,标高1000~3000米.位于陕西省东北的黄河,是与山西省的界河,其他较大河流北有渭河、洛河、无定河、南有汉江、嘉陵江等。铁路有陇海、宝成、襄渝、咸(阳)铜(川)、西(安)韩(城)、西(安)延(安)、宝(鸡)中(卫)、神(木)朔(州)、包(头)神(木)、阳(平关)安(康)等干支线,交通便利。全省21个矿区(或含煤区)共计190个井田(或勘探区)。1993年末全省煤炭保有储量1614.80亿吨,垂深1500米以浅,预测储量1407.73倔吨(可靠级1070.42亿吨). 二、 含煤地层特征 赋存石煤的下古生界广泛出露于安康等地.石炭第至侏罗系广布于渭北,陕北 岩性,岩相,厚度较稳定,含煤性好,蕴藏着全省99%的煤炭储量;陕南分布零散,岩性,岩相,厚度变化大,含煤性差,加之后期构造破坏,形成的煤产地储量小.现将主要含煤地层分述如下: (一) 上石炭统太原组:分布于渭北和陕北,系陕西省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一般夹一至三层浅海相灰岩,含煤八.九层.主采层,渭北为5、10或11号煤,单层厚一般2-5米;陕北为10号煤,一般厚4-10米。 (二) 下二叠统山西组:整合于太原组之上,分布于渭北和陕北,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含煤三层,主采层3号,在韩城、吴堡较发育,最厚可达10米。 (三)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于商洛二叠纪煤产地,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东薄西厚,含煤一至七层,东部2号煤可采,西部1号煤可采,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 (四)上三叠统瓦窑堡组:系陕北三叠纪煤田之含煤地层,岩性以砂岩为主,夹泥岩、油页岩和煤层,子长附近较发育,最厚368米,向南、北均变薄,含煤层多而薄,一般六层,3、5号煤可采,并在子长附近略厚,5号煤厚2米左右,3号煤厚0.75米左右。另外,在洛南云架山一带上三叠统也构成一定规模的含煤区域。 (五)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系镇巴三叠侏罗纪煤田之含煤地层,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须家河组含结构复杂的煤层七组,第二组在水磨沟一带有千层饼之称,煤厚0~7.45米,为水磨沟井田的主采层;白田坝组含局部可采的薄煤一层。 (六)中侏罗纪统延安组:在北部地区,组成黄陇和陕北侏罗纪煤田,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在黄陇煤田,含可采煤层一至三层,单层最厚43米,一般厚2~10米,在陕北煤田,含可采煤一至九层,东北厚西南薄,单层厚可达12米。南部,中下统勉县偃河、凤县户家窑等地,岩性为砂岩、砾岩和泥岩,含可采煤层一至六层,单层厚一般小于2米,结构复杂。 煤质:本省低变质类的长焰煤、不粘结煤和弱粘结煤,在探明储量中占65%,气煤、瘦煤、贫煤次之,肥煤、焦煤和无烟煤甚少。全省煤质特征大致如下: (1)深成变质是境内煤变质的主要类型,随地质时代由新至老,煤变质程度由低变高。 (2)煤中灰份和硫份含量,与成煤环境有较明显关系。渭北、陕北各煤田成煤环境较稳定,陕南相对不稳定;二叠纪之前多属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二叠纪及其后为陆相含煤建造。所以渭北、陕北以中-低灰分煤为主,陕南以高灰分煤为主;石炭纪煤层多为中-高硫,而且有机硫含量较高,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多为低-中硫煤。 (3)各煤田煤种为:红花铺、二峪河石炭纪煤产地为高灰无烟煤;渭北、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以中灰、高硫瘦煤、贫煤为主,其中二叠纪为低硫煤,府谷以气煤为主,吴堡为焦煤和瘦煤,陕北三叠纪煤田为中灰、低硫气煤;镇巴三叠侏罗纪煤田以高灰、低-中硫瘦煤、贫煤为主;黄陇和陕北侏罗纪煤田以中-低灰、低硫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结煤为主,黄陵矿区为气煤和弱粘结煤;偃河侏罗纪煤产地为高灰、低硫肥煤;户家窑侏罗纪煤产地为中-高灰、低硫长焰煤;商洛二叠纪煤产地为高灰、高硫焦煤和瘦煤。 三、构造特征 省内构造,以八渡-铁炉子断裂及阳平关-洋县断裂为界,为分南、中、北三部。北部,主要为中生低发育形成的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其次是古生代发育并分别于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与区域东西构造带,总体事近南北向盆地,除边缘处,一般地层平缓,构造简单,震旦纪后一直比较稳定。中部,主要为震旦纪前发育并于中生代形成的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以比较发育的自北而南的逆冲断裂为特征,煤系多受断裂切割改造强烈,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和巴山弧等构造,总体呈近东西向,褶皱、断裂十分发育,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极其强烈,构造甚为复杂。鉴于上述构造特征:北部,有利于煤系形成和保存,因而分布有近南北向的大型石炭二叠纪(即渭北和陕北石炭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煤田;中部,不利于煤系形成和保存,仅在凤县-商县和勉县-安康两个构造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带,分布有近东西向古、中生代的小型煤田或含煤区,南部,含煤地层了育比较稳定,但褶皱、断裂极其发育,含煤区变化大,仅有汉中-镇巴小型含煤区发育。 四、储量
|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