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陕西省制定的煤炭工业发展规划,该省已决定实施七项举措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发展,实现建设煤炭强省的目标。
一、发挥老矿区的优势,对老矿区实施挖潜改造。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炭以及铜川北区(侏罗纪煤田),现有保有地质储量73.42亿吨,其中:生产及在建矿井保有储量36.73亿吨,供进一步勘探的普、详查储量36.69亿吨,因此,老矿挖潜具有资源条件。对现有矿井进行分类,对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条件简单的铜川、韩城矿区的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对矿井衰老,资源枯竭,开采条件复杂的蒲白、澄合矿区在实施破产关井的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充分利用老矿区的土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发展非煤产业,实现老矿区第二次创业。
二、抓好项目储备,促进新矿区开发建设。加大地质勘探投入,提高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保证全省煤炭工业稳定发展。采用多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对彬长矿区、麟游勘探区、旬耀矿区、府谷矿区、子长矿区、榆横矿区、吴堡矿区实施普、详查和规划建设新井的精查勘探,为矿区规划和新井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
三、抓好结构调整,实施三个转化。一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实现煤向电转化;二是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和转化项目,以煤炭洗选和型煤加工为主,推广洁净煤的应用。以炼焦和煤焦油加工为重点,发展第一代化工产品。以煤汽化、液化为重点,生产第二代化工产品,带动后续加工业的发展,实现煤向化工产品转化的重大突破。
四、加大煤炭资源管理力度,提高资源回收率。完善煤炭资源管理办法,用法律法规和市场调节机制约束和规范煤炭开采企业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实现保护性开采煤炭资源。一是严格资源审批管理制度,市级以下政府和部门无权处置煤炭资源。二是提高办矿准入条件,使煤炭企业建立在较高的办矿技术水平上,达不到规范标准,不准建矿。三是改变资源补偿费按产量征收为按资源消耗量征收。四是调整资源税征收办法,制定资源回收率评价标准,按资源回收率确定相应的收税标准,资源回收率越低,资源税越高,或用回收率除税率计算收税标准,五是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制定储量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和储量损失审批办法。彻底改变严重浪费煤炭资源现象,逐步使陕西省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整体水平提高到50%以上。
五、实施规模开发,提高办矿水平。加快小煤矿联合改造步伐,除薄煤层、残采和回收边角煤炭资源的矿井外,2005年以后,榆林地区新建矿井规模必须在60万吨以上,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矿井;关中和延安地区新建矿井规模必须在30万吨以上,逐步淘汰年产15万吨以下矿井。
六、积极开展矿井安全质量达标工作,促进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展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和信息化达标工作,建立煤炭信息平台,实现矿矿通网络,全面提高全省各类煤矿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发展。
七、实施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煤炭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补偿性建设。发展矿区煤矸石电厂,对煤矸石进行综合治理,对开采区进行复垦、塌陷治理、绿化,改变矿区环境,使煤炭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白宏介绍,陕西省煤炭工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产业、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为满足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为完成这一任务,陕西省确定了新的煤炭开发原则和开发重点。
据介绍,陕西省已明确煤炭工业开发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开发原则;坚持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多转化的办矿原则;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综合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开采原则;坚持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陕西省确定了煤炭开发的五大重点:
一是加大侏罗纪和三迭纪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尽快建成黄陵矿区,积极开发建设榆神、彬长和子长矿区,提高省属煤矿对优质资源的占有量。2010年以前,重点开发建设黄陵、彬长、榆神和子长矿区,将建成彬长大佛寺、黄陵二号井、榆神大保当、榆树湾、锦界、韩城王峰等12处大型和特大型生产矿井,新增规模6600万吨,总投资132亿元。
二是对一些资源可靠、煤质优良、具有发展潜力的生产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提高矿井生产能力。主要有下石节、玉华、崔家沟、下沟、恒远、戚家坡等矿井,新增能力约700万吨。
三是积极开展煤炭深加工,加大煤炭入洗比例,提高洗精煤产量,坚持煤炭液化、坑口电站、炼焦和化工产品综合发展。到2010年力争煤炭转化量达到煤炭产量的1/4,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四是对中小煤矿进行联合改造。逐步消灭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走规模经济发展之路。
五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在开发优质煤炭资源、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优质煤炭品牌的商标注册和宣传工作,打响陕西省“环保煤”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出口份额。
陕西确定煤炭工业发展思路和战略布局
为全面推进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陕西省制定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新规划,进一步确定了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
据介绍,目前陕西煤炭工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建煤炭强省为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有利时机,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一手抓新区开发,一手抓老区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煤向电、化工产品和载能工业的转化,拓宽用煤领域,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施科教和人才兴煤战略,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和现代化设备装备矿井,提高煤矿整体技术与装备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煤炭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煤炭出口;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和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矿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陕西煤炭工业的发展目标是:结合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省内外煤炭市场情况,规划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12500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产量7500万吨,地方国有煤矿产量2000万吨,乡镇煤矿产量3000万吨;出口完成200万吨。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为18000万吨,出口完成400万吨。2020年全省煤炭产量为25000万吨,出口完成1000万吨。
陕西省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稳定渭北两头,收缩渭北中部,重点向西、向北转移,形成两大煤炭生产基地。
一、稳定渭北矿区,主要是对资源条件较好的铜川、韩城两个矿区进行挖潜和技术改造,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对于中部蒲白、澄合两个资源条件较差的矿区,在维持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是发展电力、建材等非煤产业,走煤与非煤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向西转移是开发建设彬长矿区,向北转移是开发建设黄陵、榆神和子长矿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现代化的矿井和煤炭转化项目。
三、两个基地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关中商品煤基地。一方面,围绕三个转化,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神府矿区为主的商品煤生产园区、以黄河沿岸为主的火电工业园区、榆神、榆横煤化工及载能工业园区和子长煤焦化工业园区。配套煤矿生产能力1亿吨,发电能力1080万千瓦,煤炭液化500万吨,以及一定能力的醋酸、甲醇、二甲醚、焦炭、煤焦油生产能力,使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另一方面,加强关中商品煤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以黄陵矿区1500万吨、彬长矿区2000万吨、铜川矿区1000万吨、韩城矿区1000万吨四个千万吨级主力生产矿区,生产能力5500万吨,保证市场供应。
陕西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六大难题
陕西煤炭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在现阶段仍面临着诸多难题。陕西省煤炭工业局调研认为,六个方面的问题成为目前陕西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矿井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去年全省生产矿井平均单井产量只有8.5万吨,特别是乡镇煤矿,平均只有5.23万吨;技术装备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去年全省国有重点煤矿机械化水平为66.7%,比全国的85.4%低18.7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去年全省洗精煤产量不到煤炭产量的10%,九成以上销售的是未经加工的原煤,煤炭产业链短,煤-化工产品转化基本是空白,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效益差。
三是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地面塌陷、山体裂缝、滑坡、地面沙化、植被破坏、水源污染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有效资源供给量不足,资源回收率低,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地质勘探和新井建设前期工作滞后,影响新区开发进度;资源储量管理责任不落实,采煤方法落后,部分煤矿不惜以牺牲煤炭资源为代价来降低生产成本,进行掠夺式开采,回收率不到30%;煤炭资源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无偿划拨,廉价占有,非法转让、出租等变相炒卖煤炭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
五是安全生产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安全欠帐多。虽经两年的专项治理整顿,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安全条件,但多数地方煤矿仍达不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受利益驱动,部分煤矿不按正规设计进行开采,加上管理和技术人员短缺,很难正规组织生产,安全隐患较多,事故频繁。
六是运距远,价格低,困难多。陕西距煤炭消费中心较远,煤炭售价偏低,部分煤炭企业仍在亏损经营,目前还有西安煤机厂和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两大特困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职工生活欠帐多,工资收入低,矿区生活环境差,留不住人才,管理和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严重影响煤炭行业整体发展。
陕西煤炭资源优势凸现发展潜力巨大
陕西是我国煤炭资源大省,被国家列为煤炭生产基地建设的重点省和煤炭调出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国家能源战略重点的西移,陕西煤炭工业发展潜力巨大。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局人士介绍,未来的十年将是陕西煤炭工业结构大调整、新区大开发、产业大发展的十年,陕西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装备煤炭工业,大力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把陕西建设成我国煤炭工业强省。
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白宏说,建国50多年来,陕西煤炭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地质勘探、煤炭生产、装备制造、科研教育等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煤炭工业体系。现有榆林、延安、铜川、咸阳、渭南五个重点产煤地市和神木、府谷等16个重点产煤县,共有生产矿井912个,在职全民职工14万人左右,生产能力约6300万吨。
陕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截止到去年底,全省累计探明储量1663亿吨,居全国第三位。在全国煤炭资源中,灰分小于10%、硫分小于1%的探明资源有1700亿吨,陕西省就占811亿吨,占全国的47%以上,优质动力煤储量居全国之首。特别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特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和化工用煤在煤制油、甲醇、醋酸、二甲醚等化工产品中,具有生产成本低、原料充足、煤种对路的优越条件,煤炭加工转化前景广阔。另外,陕西省煤炭资源条件优越,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优越,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矿井的条件,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中,陕西就有三个。
陕西省煤炭工业科技力量雄厚,在全国名列前茅,专门从事煤炭生产、勘探、设计研究的科研人员近千人,“八五”以来共有6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生产水平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据了解,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把能源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陕西省已制定了煤向电转化、向煤化工产品转化和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开发方针和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促转化、多元投资的办矿原则。同时提出要形成技术装备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业集中度高,资源优化配置,规模化、集约化、大型化、市场化的开放型开发格局。按设想,陕西准备用5-10年时间,建成全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随着西(安)-安(康)、西(安)-合(肥)、神(木)-黄(骅港)和西(安)-包(头)铁路的相继建成投运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陇海高速客运专线、西(安)-平(凉)、太(原)-中(卫)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制约陕西煤炭外运的瓶颈问题将得到解决。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