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2006暑期社会实践羊场湾煤矿之行
“血海深仇万丈深,矿工的生活苦啊,要比牛马苦三分!吃的是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到何时拨开乌云见青天,见青天!”这是一部反映20年代矿工疾苦生活的电影《燎原》中出现的当时在矿工间流传的一段歌谣。从这段歌谣我们可以体会到过去煤矿工人劳动和生活的艰辛,“吃的是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到何时拨开乌云见青天”这句话真切的表达了煤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同时,可以肯定的说,直到今天,当我们一提到“矿工”两个字的时候,在一般人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身穿一身破旧的脏衣服,满脸煤黑,手拿镐头,身后背着满满的一箩筐煤,艰难的走在矿井里”的情景。然而,只要是有良知的人都应该用心去体会矿工们生活的艰辛,是他们用平日里的辛勤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带来了冬日里的温暖。
带着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在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重特大煤矿事故的驱动下,作为宁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一支小分队,我们于2006年7月20日-8月4日对位于宁夏灵武市宁东镇的羊场湾煤矿进行了有关煤矿安全生产企业文化的实地调查活动。我们小分队作为一支研究生小分队,在掌握良好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从人文学科特有的对人的关注视角出发,运用本学科独有的调查方法,深入调查地内部进行调查研究。不仅从煤矿管理与建设的角度进行调查,还更多的关注矿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体验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艰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小分队每一个成员实现了课堂理论学习后的实践大练兵,了解了羊场湾煤矿独特的企业文化及煤矿安全的重要性,并对矿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到羊场湾煤矿,我们被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花园式”矿区建设所惊呆了!在矿区地面是崭新的矿机关办公大楼和基层连队办公楼、设施齐全的对外招待所、明亮卫生的职工食堂、清澈的人造湖内红色的大金鱼在游来游去,青青草地、绿色垂柳、还有矿区中央的大喷泉与矿区外围一望无际的沙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煤矿吗?我们不禁问了一句。是煤矿怎么像个大花园?是煤矿怎么一点也看不到煤?是煤矿怎么没有煤灰满天飞,令我们有不舒服的感觉?作为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开局工程,羊场湾煤矿是宁夏煤业集团公司组建后开工建设的第一对大型现代化矿井。煤矿在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的基础上,坚持“用信息化建设指导和统领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矿山”的建设目标,矿区地面环境面貌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好景观。
在我们小分队来到矿区的第9天,跟往常一样,一大早我们来到矿职工食堂吃早点,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摆了一个生日蛋糕,旁边还附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祝周学亮同志生日快乐!”后来,我们得知这是矿团委专门为矿员工搞的一个“生日祝福”活动。全矿一千四百多名员工每人的生日都在矿团委有注册,每逢有员工过生日,矿上都会为寿星订一个蛋糕,以此来祝福他!煤矿地处“戈壁滩”,很荒凉,很多员工都是独身一人,远离家乡到此地工作,矿团委专门搞了这样的活动,以此来温暖人心,让员工有一种“以矿为家”的感觉!我想这样的企业管理方式一定会达到他预期效果的,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也是羊场湾煤矿进步发展的原因所在。
在矿区调查的两周时间里每一天都能给我们小分队成员新的认识。而我更加忘不了8月2号这一天!矿井是一个矿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天在与有关部门的协商下,我作为小分队队长被批准下井参观调查。矿区是一流的,煤矿的“人性化”管理更是一流的,但是井下恶劣的工作环境,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8月的天气很热,但是井下温度却是冬暖夏凉的。在下井前换工作服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幸亏随行的工作人员提醒了我,帮我找来一件厚衣服套在里面,当时我还在想这样多热啊!然后就是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井口前的层层检查,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踏上了下井路。从检查关口到真正的井口还要经过层层门洞,越走越深,真的有一种到地下的感觉。当走了三道门洞的时候,看到前方一片漆黑,除了我手里拿的矿灯是亮的,这时我有些害怕了,在恐惧中我停下了脚步,不敢走了!心里很后悔自己当初执意要下井的要求。在随行人员的鼓励下我继续往前走,因为从井口到工作面还有两公里的路程,矿工们每次都会搭乘一种叫作“猴车”的井下交通工具,作为调查者,我也理所当然必须得“享受”一下了。这种车是在滑轮的驱动下工作的,是不会停下来的,而我怎么上去呢?不上去就到不了工作面啊,先开始试了几次都不敢,最后我闭着眼睛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上去了。坐在“猴车”上,前方一片漆黑,而且越往里走我感觉越冷,这时我开始庆幸自己多穿了一件衣服。来到工作面,工人们正在认真的工作,耳旁机器嘈杂声、脚下泥水让我行动很困难、头顶的支架好像随时都有塌下来的危险,连续走了几个工作面我已经浑身冷汗了。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先进的机械化采煤设备让我打开眼界,但是更加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工人们恶劣的工作环境!冷!潮!吵!脏!险!这是我认为最精辟的概括了。
在从井下搭“猴车”回到地面的路上,在矿灯的照明下,我又看到了令我震惊的情景!一个身穿工作服的工人沿着小路艰难的走着,还不时的弯腰捡着路上的废矿泉水瓶。后来我得知,有些矿工家里条件实在很差,虽然每月的收入已经较乐观了,但是他们还是会在下班后在井下沿路上捡一下废矿泉水瓶,等积攒多了就拿去卖破烂。听得这样的解释,我的心阵阵酸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矿工的生活太艰辛了!
短短的两周实践调查结束了,而这两周的经历却令我永远牢记在心。这其中有喜悦、也有心酸;有感动,也有无奈;有困难,也有成功。但这所有的一切都为我的人生经历添上了厚厚的一笔。我感谢羊场湾、感谢羊场湾人给了我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煤炭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煤炭网www.coal.com.cn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煤炭网www.coal.com.cn ",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网站技术运营:北京真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远大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总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航丰路中航荣丰1层
京ICP备1802369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1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