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一些值得高度警觉的变化,尤其是石油价格的暴涨,给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国民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这一事件使国内有识之士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思考,已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发展为对能源战赔安全的全方位审视。
在此大背景下,为了缓解我国右油需求压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大省陕西提出了自己的对策性意见--发展煤炭液化
。
油价上扬,国家能源战略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审视国情,发展煤炭液化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陕西省组织探讨煤炭液化问题,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近年来国内外能源市场出现了重大变化;从国内能源市场看,90年代后期,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不少煤炭企业被迫限产、关井;另一方面是石油消费激增,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约为2.5亿吨,国内生产仅能满足1.5亿吨,尚有近1亿吨的缺口。从国际能源市场看,由于受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油价不断攀升,已然危及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曾在多种场合强调这一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李大东教授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角度分析石油问题说,我国从1993年由石油出口国成为进口国,之后每年进口数量不断加大,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估计将达7000万吨,而且今后每年将以1000万吨的速度递增。在对能源需求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的原油产量近期将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李大东院士认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危及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2000年原油价格上涨就不是由于资源缺口而是一个人为炒作问题。
李大东院士的判断代表了专家们的一致看法。著名经济学家、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博士一针见血指出,石油价格上涨不是一个孤立问题,它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有联系。如果仅仅把2000年的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看作是石油价格的简单浮动,那就错了。李连仲认为,石油价格上扬是世界上一股阻止中国加入WT0的逆流人为炒作的结果,目的就是湘没有安继备的中国,这种人为炒作对中国带来很大冲击,使商品价格上涨0.2%,影响到国企改革与经济正常运行。
煤的问题因为油而凸现,但专家们认为,如果仅从一时的油价波动来考虑煤炭液化问题,就是机会主义,作为解决油品短缺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煤炭液化首先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中国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我国是个煤多油少的国家,其能源构成煤炭占据绝对分额,达70%;石油不足20%,其所占比例仅为发达国家-半,天然气分额不足6%。针对这样一个国情,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先生指出,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最终还要溅上做文章,在煤炭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国家计委产业司司长刘铁男也认为,如果不把煤炭文章做大做活的话,我们的能源问题就不可能出现战略性变化。
煤炭液化是国家行为,是国家项目,靠企业投入不现实
虽然说从国家安全储备、技术储备角度来说,煤炭液化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但如果从纯商业运作角度去人手,这个项目却并不令人看好。李大东院土算了一笔账说,当前煤炭液化项目的投资产出比是生产1万吨油需要1亿元的投资,而沿海炼油厂扩建的投入产出比是每增产100万吨油,投资不能超过l0个亿,这样两笔账一算,煤炭液化投资过巨,是赚不到钱的。
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朱德仁教授却不同意这样一种算账法。朱教授认为,煤炭液化与炼油都有一个从勘探开采到最后出油的过程,从前期勘探开采这一环节来讲,煤炭的花费要远小于石油,到后期炼油这一环节则反之,如此算下来,二者的全程投入相差并不多。
无论这笔账怎样算,煤炭液化的投资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不是单靠地方与企业能够完成的,而且:指着它赚钱,也至少是10年以后的事。
关于投入和效益问题,专家们的意见可归为以下几大类。
一:是争取国家支持。李大东院士认为,发展煤炭液化,目前还处于一个战略安全主导阶段,主要是国家投入的时期,国家必须投入,必须掌握这项技术。
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定国产化之路,把成本降下来。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司刘铁男司长说,煤炭液化已被国家计委列为2001-年重点推进的十大工程之千,这个项目不仅是战略问题,还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项目能否真正搞下去,关键还有一个效益问题。政府的支持毕竟有限,项目最终成功还需要靠技术创新,以我们自己的技术取代高昂的转让技术,把成本降下来。
三:是走多联产之路。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方德巍教授指出,当前世界化工行业已进入综合发展阶段,以求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煤炭液化的关键问题是通过多联产,综合发展,有效利用,把投资成本降下来,把附加值提上去。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倪维斗认为,只有在煤的气化、多联产方面闯出一条路来,才能实现中国煤化工的跨越式前进。
四:是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朱德仁教授指出,目前有大型煤炭液化工厂成功运行的国家南非,其煤化工产品不仅有石油,还包括131种产品,而且都能赚钱。把产品做大,把成本降低,技术问题固然重要,政策和运行机制更重要,只有形成公司化市场运行机制,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形成开发公司,技术才能介入企业开发当中,煤炭液化项目才能步入良性运行。
当然,这只是试验性成果,能否进行产业化生产不仅需要比较成本分析,而且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可以说这三条缺千不可。目前,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煤炭液化的比较成本已大大降低;为此提出自己煤炭液化产业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即立足于榆林地区优势,利用中科院煤化所、煤科总院已研究出的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特色的间接液化技术、直接液化技术、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quot;灰熔聚气化技术",在工业性中试完成可行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支持和项目布点,尽快促成煤炭液化的产业化。